我国古代修史,历来有重视为人物立传的传统。太史公司马迁撰《史记》,首创「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其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特别是七十「列传」,基本都是列叙人物的传记。其后,从班固的《汉书》、南朝刘宋范晔的《后汉书》,直到明宋濂的《元史》、清张廷玉的《明史》,以至近人柯劭忘的《新元史》,都大体沿袭了《史记》的传统,并属纪传体史书。清乾隆年问纂修《四库全书》,统以此前纪传体史书为正史。
文明社会发展史的基本内容,是由历代人们实践活动的本身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历史就是人们的活动史。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不能不注意到对于历史人物的具体认识,尤其不能忽视对于那些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的考察和了解。
我国古代修史,历来有重视为人物立传的传统。太史公司马迁撰《史记》,首创「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其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特别是七十「列传」,基本都是列叙人物的传记。其后,从班固的《汉书》、南朝刘宋范晔的《后汉书》,直到明宋濂的《元史》、清张廷玉的《明史》,以至近人柯劭忘的《新元史》,都大体沿袭了《史记》的传统,并属纪传体史书。清乾隆年问纂修《四库全书》,统以此前纪传体史书为正史。
应该承认,被枧焉正史的二十四史(加上《新元史》或《清史稿》则为二十五史),为读者考察和了解古代人物,提供了大量极为丰富和相当系统的重要史料。而且由于这部分史书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事实上人们依然易于从中接触历史资料,认识历史人物。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编二十四史点校本的陆续问世,中华书局相继推出了《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和一批专书人名索引,如《史记人名素引》、《汉书人名索引》等。此类索引的出版,对于读者从正史中检索人物、搜取史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然而正史毕竟绝大部分出自官修,所列历史人物多以君主活动为中心、以仕宦传记为重点,往往难于涉及社会人羣之更广的方面,其于人物的评价、史料的弃取亦时有可商之处。于是,作为此类史书之必要的参考和补充,一批带有「私史」性质的人物总传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收起全部↑
前古目
第一册
儒林宗派十六卷清万斯同撰 清王梓材增注 四明丛书本
历代名儒传八卷清朱轼、蔡世远辑 朱文端公藏书本
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清江藩撰粤雅堂丛书本
国朝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清江藩撰 粤雅堂丛书李
唐才子传十卷元辛文房撰 指海李
春秋列国诸臣传三十卷宋王当撰 四库全书本
廉吏传二卷宋费枢撰 四库全书本
历代循吏传八卷清朱轼、蔡世远辑 朱文端公藏书本
元佑党人传十卷清陆心源撰 清光绪刻本
庆元党禁一卷宋樵川樵叟撰 四库全书本
东林列传二十四卷清陈鼎撰 四库全书本
第二册
书史会要九卷补遣一卷元陶宗仪撰续书史会要一卷明朱谋垩撰 四库全书本
皇清书史三十二卷民国李放撰 辽海丛书夸
绘事备考八卷清王毓贤撰 四库全书卒
印人传三卷清周亮工撰 翠琅野馆丛书本
飞鸿堂印人传(续印人传)八卷清汪启淑撰 翠琅野馆丛书夸
金石学录四卷清李遇孙撰 古学汇刊本
畴人传四十六卷清阮元撰 扬州阮氏琅嬛仙馆刻本
第三册
畴人传续六卷清罗士琳撰 蛟川花雨楼张氏校正重刻本
畴人传三编七卷清诸可窦撰 南菁书院丛书本
列女传七卷汉刘向撰续列女传一卷佚名撰 文选楼丛书李
古今列女传三卷明解缙等撰 四库全书本
女英传四卷清钱保塘辑 清风室丛刊本
高士传三卷晋皇甫谧撰 古今逸史本
续高士传五卷清高兆撰观 自得斋丛书本
逸民传二卷明皇甫涍撰 明刘凤补遗 夷门广牍本
宋遗民录十五卷明程敏政辑 知不足斋丛书本
皇明遗民传一九三六年北京大学影印魏氏藏朝鲜人着抄本
高僧传十三卷梁释慧皎撰 海山仙馆丛书本
列仙传二卷题汉刘向撰 古今逸史本
续仙传三卷南唐沈汾撰 道藏本
神仙传十卷晋葛洪撰 增订汉魏丛书本
二十五史外人物总传要籍集成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