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3版 下册)》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也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具全国性影响的教材之一。本次修订,较深度更新百年中国文学史叙述,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文学1917至2013年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3版 下册)》分为上编现代文学(1917-1949)和下编当代文学(1949-2013)。学术观点严谨、新颖,史料翔实,思路清晰,突出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解读。每章设“研习导引”,提炼重要的学术争论问题,供提升性学习。有关章节的知识点特设二维码,可链接教育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朱栋霖”课程相关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3版 下册)》作为高校中文、新闻、文秘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文学爱好者阅读。
下编(1949-2013)
第一章 1949-1976年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学思潮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创业史》《青春之歌》
第三节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 散文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诗歌概述 郭小川
第二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茶馆》
第三节 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述
第二节 台湾小说 白先勇等
第三节 香港文学概述
第四节 通俗小说金庸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 戏剧 散文
第一节 诗歌余光中等
第二节 戏剧
第三节 散文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80年代文学思潮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王蒙 陆文夫 高晓声
第三节 谌容 张贤亮
第四节 汪曾祺
第五节 探索小说 莫言
第八章 90年代小说
第一节 9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贾平凹 陈忠实
第三节 王安忆 陈染
第四节 王小波 王朔 余华
第九章 80年代、90年代诗歌
第一节 80年代、90年代诗歌概述
第二节 朦胧诗
第十章 80年代、90年代散文
第一节 80年代散文概述 《随想录》
第二节 90年代散文概述 《文化苦旅》
第十一章 80年代、90年代戏剧
第一节 80年代、9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沙叶新高行健
第十二章 80年代、90年代台港文学
第一节 小说
第二节 戏剧
第三节 散文
第十三章 2000-2013年小说(一)
第一节 新世纪文学概述
第二节 精英写作的坚守
第三节 莫言
第十四章 2000-2013年小说(二)
第一节 通俗小说
第二节 打工文学与底层写作
第三节 “80后”青春写作
第四节 新媒体与文学新形态
第十五章 2000-2013年诗歌 戏剧 散文
第一节 诗歌
第二节 戏剧
第三节 散文
当代文学大事记(1949-2013)
新版后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3版 下册)》:
二、历史翻案与艺术翻案
新政权和新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历史的重新书写(包括艺术的重新书写)来证明、加强和巩固自己的发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与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具体政策导向具有直接联系,历史剧成为五六十年代戏剧中颇为活跃的一个方面。50-70年代,话剧历史剧主要有田汉的《关汉卿》(1958)和《文成公主》(1960)、郭沫若的《蔡文姬》(1959)和《武则天》(1960)、曹禺的《胆剑篇》(1961)等。历史剧集中出现于1960年前后,与50年代中后期文学界“干预生活”的现实精神的受挫是有深层联系的。
这一时期,包括戏剧在内的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历史的现象。剧作家和政治的配合并非是完全被动的,甚至满怀热情。不过,《关汉卿》中“铜豌豆”似的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精神,《胆剑篇》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坚忍和抱负,《蔡文姬》中曹操的襟怀坦荡、深谋远虑,蔡文姬的拳拳慈母心却不舍民族大义,凡此种种,剧作家在历史的集中、概括、提炼、虚构、想象、夸张中所呈现的精神价值,是积极且富有生命力的,即使一度趋时,却也是不容易过时的。
这些历史剧在艺术上共同的鲜明特色是饱满的诗情、浓郁的诗意,以及鲜明的民族化风格,这首先体现在剧作家的剧本创作中,又进而经过表导演的二度创作得以拓展、深化和具象化。郭沫若、田汉等,或者本就是优秀的诗人,或者从来不乏诗人气质,他们身上的浪漫、热烈、奔放和情感的深沉、细腻赋予了剧作以诗美。郭沫若曾在《蔡文姬·序》中说:“我写这个剧本时把我自己的经验融化了在里面的”,“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他还将心比心地对田汉说:“您今年六十,《关汉卿》是很好的自寿。”①这是诗人戏剧家创作主体的自我投入,同时又是历史题材、历史人物本身所蕴含的诗的精神、气质、性格、情怀和血性对于创作主体的激发和召唤。这一时期的话剧历史剧中的优秀之作,是剧作家的诗人的性情、才华,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表演、导演艺术相融合,同时又在中国历史生活本身的深厚底蕴的滋养下,共同创造出来的民族化戏剧诗。翻案历史剧中,包藏着对翻案本身的艺术翻案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实际得到了相当的实现。
《关汉卿》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共创作了三部历史剧,它们是《关汉卿》《文成公主》和《谢瑶环》。此外还改编了《白蛇传》、《西厢记》(均为京剧)。他的历史剧为当代戏剧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关汉卿》(1958)是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田汉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六经注我”的办法,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关汉卿形象:主要不作为风流才子、杂剧班头,而是一位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具有浩然正气的艺术家。田汉认为,“为民请命”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他的《关汉卿》便以“为民请命”作为该剧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是以对关汉卿响当当的铜豌豆精神的描写来体现的。“为民请命”可谓该剧的政治主题,而铜豌豆精神则是关汉卿的性格主题,这两个主题凝聚起来体现在《窦娥冤》的创作及其遭遇中,关汉卿的形象也是在围绕《窦娥冤》的创作、演出和修改的斗争中完成的。权臣阿合马威胁他:“不改上演,要你的脑袋!”他毫不屈服:“宁可不演,断然不改!”最后锒铛入狱,以一曲《蝶双飞》表达自己的心志:“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与英雄共魂魄。”充分展现了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精神。剧中的朱帘秀也是不畏权贵、富有正义感的妇女典型,她不仅是关汉卿的恋人,还是他的益友。
戏中戏的手法是此剧结构上的鲜明特色。剧中穿插了《窦娥冤》的创作、排演,戏里戏外相映照,强化了剧作的思想表达与艺术性。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他也很熟悉传统戏曲艺术。他于1955年正式出版的京剧剧本《白蛇传》(先前已参演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大会)贯注着“爱和美”的浪漫情怀与精神,抒写真情真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剧色彩。《关汉卿》的题材,为剧作家全面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探索话剧的民族化提供着便利。剧中,田汉采用了“话剧加唱”的手法,这是他所开辟的“颇受观众欢迎”的话剧创作的“新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