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与电子技术(第3版 上册)》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所在的清华大学“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电工与电子技术(第3版 上册)》是为工科非电类专业本科学生编写的,用于讲授电工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的教材。 《电工与电子技术(第3版 上册)》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电工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学时的需求,并结合了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编写而成,内容丰富,适用面广。 《电工与电子技术(第3版 上册)》的特点是在加强基础前提下增强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反应电工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的实质。 《电工与电子技术(第3版 上册)》上册为电工技术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元件与电路定律,电路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周期性非正弦电流电路,电路中的谐振与电路的频率响应,三相交流电路,电路的瞬态过程,磁路、交流铁心线圈与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继电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及应用。下册的内容为电子技术部分,内容包括半导体二极管、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差分放大、功率放大和集成运放,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集成运放的应用,电源,逻辑代数,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等。 《电工与电子技术(第3版 上册)》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的本科、专科教学用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所在的清华大学“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本书是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电工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第二版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增删后完成的。
1.根据第二版教材的实际内容使用情况,删除了上册中的“电工测量”内容,以及上册附录的内容。目前这些内容一般会在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材或讲义中介绍。
2.根据目前大多数学校能够给予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学时情况,删除了部分非重点内容,比如介绍VDMOS的内容。
3.对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可编程器件的内容,由于学时的限制,在中等学时和少学时的课程中,不会有太多时间介绍,因此本版教材中删除了这些内容。
4.根据近几年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流行情况,将第二版中介绍TINA的内容,换成了介绍Multisim的内容。本书将Multisim电路仿真的内容集中放在了第12章介绍,这样比较利于教师选择是否讲授电路仿真内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介绍Multisim电路仿真的内容,可以直接忽略第12章。如果课堂教学中要介绍电路仿真的内容,应该将第12章的内容分阶段揉到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中,并安排适当的仿真练习。另外,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学生自学第12章也是不错的选择。
电路仿真工具已经成为从事电工电子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软件工具,也是电工学课程的必备内容。建议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掌握Multisim这个仿真工具,并多做电路仿真练习。因此,不管课堂教学中是否介绍第12章,学生详细阅读第12章,并进行电路仿真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本书还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扫二维码阅读。
第1章 电路元件与电路定律
1.1 电路组成
1.1.1 电路元件
1.1.2 电路图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参考方向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1.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1.2.3 关联参考方向
1.2.4 功率、电能与提高能效
1.2.5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1.3 电阻
1.3.1 线性电阻与非线性电阻
1.3.2 电阻元件的阻值、功率和额定值
1.4 电源
1.4.1 电源的电压源模型
1.4.2 电源的电流源模型
1.4.3 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1.5 基尔霍夫定律
1.5.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5.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习题
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
2.1 简单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2.1.1 电阻串联电路
2.1.2 电阻并联电路
2.1.3 电阻混联
2.1.4 近似计算
2.1.5 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2.2 复杂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2.2.1 支路电流法
2.2.2 结点电位(压)法
2.2.3 叠加定理
2.2.4 等效电源定理
2.2.5 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2.3 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2.3.1 受控源模型
2.3.2 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习题
第3章 正弦电流电路
3.1 正弦电流的基本知识
3.1.1 正弦量的特征量
3.1.2 相位和相位差
3.1.3 交流电的有效值
3.2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3.2.1 复数的表示方法
3.2.2 复数的运算
3.2.3 正弦电压、电流的复数表示法
3.2.4 相量图
3.3 正弦电流电路中的元件
3.3.1 电阻元件
3.3.2 电感元件
3.3.3 电容元件
3.4 正弦电路电压、电流计算
3.4.1 电阻R、电感L和电容C的串联电路
3.4.2 并联电路
3.4.3 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3.4.4 复杂正弦电流电路的计算
3.5 正弦电流电路的功率与功率因数
3.5.1 功率
3.5.2 功率因数cos妒的提高
习题
第4章 周期性非正弦电流电路
4.1 周期性非正弦波形及其频谱
4.1.1 周期性非正弦波形
4.1.2 周期性非正弦信号的分解
4.1.3 周期性非正弦信号的频谱
4.2 周期性非正弦电流、电压的有效值和平均值
4.2.1 有效值
4.2.2 平均值
4.2.3 波形系数
4.3 周期性非正弦电流电路的计算
4.3.1 电压、电流计算
4.3.2 周期性非正弦电路的功率
习题
第5章 电路中的谐振与电路的频率响应
5.1 电路中的谐振
5.1.1 串联谐振
5.1.2 并联谐振
5.2 电路的频率特性
5.2.1 转移函数
5.2.2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5.2.3 波特图
5.2.4 滤波电路(滤波器)
习题
第6章 三相交流电路
6.1 三相交流电源
6.1.1 对称三相电源
6.1.2 三相电源的连接
6.2 三相电路分析
6.2.1 三相对称负载星形联结(Y-Y系统)电路分析
6.2.2 三相对称负载三角形联结(Y-A系统)电路分析
6.2.3 一些常见三相电路分析
6.3 三相电路的功率
习题
第7章 电路的瞬态过程
7.1 换路定律
7.2 一阶电路的瞬态过程
7.2.1 一阶RC电路
7.2.2 一阶RL电路
7.3 三要素法
7.4 脉冲激励下的一阶RC电路及合有两个电容的特殊一阶电路
7.4.1 脉冲信号下的一阶RC电路
7.4.2 含有两个电容元件的特殊一阶RC电路
习题
第8章 磁路、交流铁心线圈与变压器
8.1 磁路
8.1.1 磁感线、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
8.1.2 磁场强度、安培环路定律和磁路欧姆定律
8.1.3 磁性材料的主要特性
8.2 交流铁心线圈
8.2.1 交流励磁下铁心线圈的电压关系式
8.2.2 交流励磁下电压、电流与磁通的关系
8.3 变压器
8.3.1 变压器的结构
8.3.2 变压器的工作分析
8.3.3 变压器的外特性与效率
8.3.4 一些特殊变压器
8.3.5 变压器的额定值及型号
习题
第9章 异步电动机
9.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9.1.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9.1.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9.1.3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和机械特性
……
第10章 继电器控制
第11章 可编程控制器
第12章 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及应用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