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采用双语的形式介绍了医学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简介和分析了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异常心理的原因、发病机理、表现形式及处理对策。对医学生在当前医学模式下所必备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医患沟通技巧、患者心理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清晰的阐述。本部教材的英文简介、总结及中英文形式的各种拓展内容既力图体现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科魅力,又使近年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得以体现。本教材采用纸质教材加数字课程的形式出版,数字课程内容包括中英文名词解释、教学PPT、试题和重要知识点的微课。教材内容全面、体系完整、文字流畅,注重结合实际。
随着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双语教学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教材就是为适应这一形势而立项并完成的。
本教材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我国医学心理学同仁几十年教材建设的工作为基础,尝试突破国内医学心理学双语教材的现状,试图编写一部“新颖、立体、实用”的医学心理学双语教材,既体现“加强基础、注重素质、开拓视野、面向前沿”的编写精神,又遵循“三基”“五性”的编写原则。
本教材由多年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编写而成。教材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编者试图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教材的突出特色是在每一章均设有英文的简介、总结和拓展内容,且拓展内容是精选的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实验、案例、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研究进展。使学生在使用这本教材时既能进入英语的环境掌握专业词汇,又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教材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强调了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对提升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教材在维持以往医学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当前医学教育的要求,融人了临床医生需要的各类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方法。本教材也尽量以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实验、应用、进展为基本框架展开叙述,既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又体现人文精神。
本教材第1版自2010年出版发行至今已7年。7年来,医学心理学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理论、新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承蒙广大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教师和学生的厚爱和各位编者的支持,本教材完成了再版工作。本次再版在保持了原有的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如增加了心理应激的内容,调整了异常心理学的内容、充实了心理评估和医患沟通的内容。同时,本次再版还配有数字课程,其内容包括各章重点名词的英文解释、教学PPr、习题和重要知识点的微课。
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以及编辑的悉心指导和辛勤付出,各位编者和参编者所在单位的支持和努力。
由于再版时间较仓促,教材存在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不足,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真诚希望使用教材的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努力、尽快地改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学科特点和研究范围
二、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和相关学科
三、medical model(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转变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medical psychology的研究目的
二、medical psychology的研究类型
三、常用medical psychology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三、psychoanalysis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理论
一、概述
二、认知理论
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第三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cerebral cortex(大脑皮质)的分区及功能
三、cerebral lateralization(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第二节 认知过程
一、sensation和perception
二、attention(注意)
三、memory(记忆)
四、thinking(思维)
第三节 动机与情绪
一、motivation(动机)
二、emotion(情绪)
第四节 能力
一、naental abilitv(能力)的一般概念
二、mental ability的结构
三、mental abilitv的差异与影响因素
第五节 人格
一、personality(人格)的涵义
二、peronality的结构
三、personality的成因
四、personality theory
第四章 心理应激
第一节 心理应激概述
一、应激的概念
二、应激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应激源
一、应激源的概念
二、应激源的分类
第三节 应激的中介机制
一、应激的心理中介
二、应激的生理中介
第四节 应激反应
一、应激反应的概念
二、应激的生理反应
三、应激的心理反应
第五章 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和范围
三、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四、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发生
五、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
第六章 异常心理
第七章 心理评估
第八章 心理治疗
第九章 心理咨询
第十章 心理卫生
第十一章 医患关系与患者心理
参考文献
《医学心理学(第2版 双语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三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低等动物的行为基本是本能性和反射性的。在进化的最初阶段,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等只有弥散的或网状的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没有突触连结,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原浆性的,没有神经节,没有中枢,因而神经细胞的兴奋可以向任何方向传导。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出现的头部神经节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雏形,这些动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
从脊椎动物开始,其身体形态和结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脊椎动物开始出现管状神经系统,这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大脑皮质,它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和指挥者。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也相应完善起来,它们日趋专门化,并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获得了新的反应能力。相应地,脊椎动物的行为也更加复杂起来。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两半球开始出现沟回,从而扩大了皮质的表面积,这为大脑皮质担负更重要的调节和指挥功能准备了物质基础。脑的各部位的功能也日趋分化。由于脑的不同部位功能的分化,特别是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完善化,使哺乳动物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在进化程度比较高的物种中,脑演化的趋势倾向于保留负责基本行为的结构,这意味着进化是在很长的时间内获得越来越复杂的结构,而不是单纯的一些不同结构的累加。一项比较人类大脑和原始大脑的长期研究发现,现代人类大脑中包含了原始的后脑区域,即大多数神经学家所谓的原生爬行类脑,这部分脑的作用是维持基本的自我平衡功能,而脑桥和延髓是其主要结构。在后脑出现后约2.5亿年,又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古生哺乳类脑的区域,其主要部分为海马体和杏仁体,通常称为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可以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功能,包括情绪、性和打斗行为。脑干和边缘系统包括高密度神经元组成的球团簇和将其相互连接的轴突纤维及其他位置上的神经元。而大脑和小脑是基于皮质构筑的。在皮质的外周,神经元排列成几毫米厚的层状结构,其数量因物种和功能而异。虽然有些轴突可以在层与层之间游离,但大多数的轴突质量是低于神经元本身的。由于皮质神经元及其大多数的轴突纤维束彼此不需竞争空间,皮质结构比细胞核结构更容易扩展。人类小脑位于脑干后面和大脑枕叶下面,其功能包括精细感觉运动任务的协调,并且可能涉及一些认知功能,例如语言功能。在人类中,相对于大脑皮质,小脑皮质具有更精细的卷绕结构。其内部轴突纤维束被称为arborvitae(小脑活树),或者treeoflife(生命之树)。最近的进化改变最大的脑区域是大脑或新皮质,它负责更高级的认知功能,如语言、思维及相关形式的信息处理。它还与丘脑一起作为信息通路,组成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处理感觉信息。其大部分功能都是潜意识的,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下的检验或干预将对其不起作用。新皮质是边缘系统中结构的细化或衍生的结果,其与边缘系统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哺乳动物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了灵长动物。类人猿是其高级代表。类人猿的神经系统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它的大脑在外形、细微结构和功能上都已接近于人脑。大脑皮质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大大提高,它们不仅用感知来控制行为,而且在某些复杂活动中加入了表象的成分,有了最简单的概括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们能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低等脊椎动物(如鱼)到高等脊椎动物(如人类),脑的进化遵循着以下的方式: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
人脑的平均质量为1300~1400g,从绝对质量来看,象脑比人脑重3倍,但从相对质量(脑质量与体重的比值)看,人脑比象脑重得多。encephalizationquotient(EQ,脑指数)是用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的脑的大小的比值来表示的。所谓预期大小是指哺乳动物脑的大小的平均值,它考虑了脑质量与体重的关系。哺乳动物的脑质量与体重的平均比值为1.0,如猫。如果某种动物的体重是猫的体重的2倍,脑的质量也是猫脑质量的2倍,那么它的EQ便是1.0。随着进化阶梯的上升,EQ逐渐上升,人脑的EQ约为猩猩脑的2.54倍.约为鼠脑的15倍。
2.皮质相对大小的变化
在脊椎动物脑的进化中,新皮质大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可以用corticalquotient(CQ,皮质指数)来表示。这个指标与EQ相似,它不是指新皮质的绝对大小,而是指新皮质的实际大小与一种典型的哺乳动物新皮质的期望大小的比值。CQ的结果显示,人类新皮质的容积是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新皮质容积的3.2倍,是具有相同体重的猩猩的新皮质容积的3倍。这就说明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新皮质容积的增加大于灵长类内部其他动物新皮质容积的增加。
3.皮质内部结构的变化
脊椎动物的大脑皮质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区域,分别执行听觉、视觉、运动等不同功能。在不同的进化阶梯上,皮质区的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差别。例如,松鼠有4个视觉区,猫有12个视觉区,枭猴有14个视觉区,人的视觉区的真正数量现在还不清楚,但可能有20个左右。也就是说,人类皮质的生长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功能的提高。
二、cerebralcortex(大脑皮质)的分区及功能
cerebralcortex是与各种皮质下结构(如丘脑和基底神经节)相连接的,通过传出连接点向这些结构发送信息并通过传人连接点从这些结构接收信息。大多数感觉信息是经由丘脑到达大脑皮质的,而嗅觉信息则是通过嗅球到达嗅皮质(梨状皮质)。Braitenberg和Schǖz(1991)认为,99%的连接是从皮质的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而不是皮质到皮质下区域。有关。cerebralcortex功能分区,生理学家和医生等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设想。其中以Brodmann(布鲁德曼,1909)的皮质分区图(图3-1)为大家所公认。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大脑皮质分成几个功能区域。
1.sensoryarea(感觉区)
sensoryarea是皮质中从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信息的区域,其中从丘脑接收感觉信息的皮质被称为ptimarysensoryarea(主要感觉域)。皮质中sensorymap(感测图)的组织反映了相应的感觉器官的组织,也就是所谓的topographicmap(脑电分布图)。sensoryarea包括visualarea(视觉区)、auditoryarea(听觉区)和somato-sensoryarea(机体感觉区)o
sensoryarea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Brodmann第17区,它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觉察等。若大脑两半球的visualarea受破坏,即使眼睛的功能正常,人也将完全丧失视觉而成为全盲。
auditoryarea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Brodmann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觉察等。若此区遭破坏,人将全聋。
somato-sensonryarea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Brodmann第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人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躯干、四肢在这一脑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