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经济学范式的演变》尝试借助科学哲学的分析方法,以经济学范式的发展逻辑为主线,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相对独立的各学说之间的发展变化和联系进行规律性的探讨,这不仅有助于揭示经济学范式与经济思想史发展内在逻辑的规律性特征,提高学术范式的解释能力,改进西方经济思想史研究现状,还有助于促进当代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创新。
十多年前,我编著了一本教材《经济思想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这本教材与传统经济思想史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借鉴了西方科学哲学中库恩的范式理论,依次对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经济学、历史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当代经济学的流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析,其特点是试图对经济学范式与经济思想史发展内在逻辑的规律性特征进行一次尝试性的阐释。
该教材的框架结构体系由“导论”和五篇组成。除“导论”外,第一篇“前经济学范式时期”由第一章“早期的经济思想”组成。第二篇“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形成时期”由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中国渊源”、第三章“重农学派”和第四章“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形成”组成。第三篇“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常规发展时期”由第五章“萨伊和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分化”、第六章“古典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第七章“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新方向”和第八章“历史学派与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与发展”组成。第四篇“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形成时期”由第九章“边际效用学派: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建立”、第十章“马歇尔与剑桥学派: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完善”、第十一章“维克塞尔与凯恩斯: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完成”组成。第五篇“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常规发展时期”由第十二章“凡勃伦与加尔布雷思的制度分析:现代经济学范式的补充”、第十三章“弗里德曼与拉弗: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复归”和第十四章“科斯与交易费用:现代经济学范式发展的新方向”组成。全书尝试从经济学范式与范式转换的角度对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进行阐释和解读,揭示西方经济思想何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和流派。编写该教材的宗旨是希望读者通过学习,不仅能掌握西方经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知识,还能对西方经济思想发展中所反映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所了解,以增强其经济学理论的素养。
该教材出版后得到了学界的欢迎,被复旦大学和国内许多财经类高校选作“外国经济思想史”课程的教科书,同时也被一些知名高校列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时任外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会副会长尹伯成教授评价该教材的内容设置“别具一格”,“其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力图从经济学的范式和范式转换的角度阐释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这样阐释和撰写经济思想史,就我所知,至少在国内尚属首创”。尹伯成教授还认为该教材“把一部经济学说史看成一部经济学范式不断革命与完善的发展史,并依据经济分析的范式不同,把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分成前经济学时期、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三大历史时期……这样划分和结构是别开生面的”。这样处理和讲授,“为经济思想史学界研究和探索西方经济思想演变和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开创了一条新路”。
受到鼓舞,我产生了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将经济学范式与经济思想史发展逻辑的规律性做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想法,遂申请了2008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所幸获批。这是我从事这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马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民盟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经济思想史与比较、经济哲学、东方管理模式等。主要著述有《儒家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传统的创新——东方管理学引论》以及《新编经济思想史》第1卷《中外早期经济思想的发展》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研究性论文百余篇。获有国家多项科研奖励,主持多项国家科研项目。
前言
第一章 经济学范式与经济思想史
第一节 科学哲学的范式理论及其发展
第二节 经济学的范式结构与学派论争
第三节 经济学范式运动的形式与发展逻辑
第二章 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形成
第一节 “理性经济人”: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硬核”
第二节 均衡分析与经济学数学模型化
第三节 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得失
第三章 主流范式的综合转换:从穆勒到萨缪尔森
第一节 穆勒对古典经济学的综合
第二节 马歇尔对边际革命各派经济学的“兼收并蓄”
第三节 萨缪尔森对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综合
第四章 主流范式的修正:“凯恩斯革命”
第一节 “凯恩斯革命”与主流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从《论概率》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第三节 “凯恩斯革命”的核心:有效需求不足原理
第四节 “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成果:货币经济论
第五节 国家干预与重商主义
第六节 凯恩斯经济学体系的完善
第五章 主流范式的回归:“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
第一节 弗里德曼与新货币数量说
第二节 供给学派与“萨伊定律”的复活
第三节 “理性预期革命
第六章 经济学范式的分流:从历史学派到制度学派
第一节 历史学派的特点与韦伯的理论成就
第二节 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思想
第三节 加尔布雷思对凡勃伦制度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七章 经济学范式的交汇:“科斯革命”
第一节 吸取制度学派的制度研究传统
第二节 吸取制度学派的交易理论对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拓展
第三节 用制度学派的“文化人”
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
第八章 经济学范式转换的新趋向:多元化趋势
第一节 学科交叉: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修正与拓展
第二节 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旧范式的推陈出新:演化经济学的范式革命
第四节 经济学范式转换新趋向的思考
第九章 经济学范式的论战:
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的方法之争
第一节 历史学派的范式论
第二节 奥地利学派的范式论
第三节 门格尔对施穆勒的挑战及两派论战的经过
第四节 论战的核心问题与评论
第十章 经济学科性质的论战:
围绕《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范式之争
第一节 争论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观点概要
第三节 对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质疑与批评
第四节 对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哲学基础的评析
第十一章 经济学范式的政治基础:阶级与国家利益
第一节 为商业资本海外贸易辩护的重商主义
第二节 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 为德国国家利益辩护的李斯特国家经济学
第十二章 经济学范式的超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上的创新
第一节 “社会人”超越“经济人”范式
第二节 辩证法分析超越个体边际分析
第三节 “逻辑一历史分析”超越均衡一静态分析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创新的理论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经济学范式的演变》:
19世纪70年代,随着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相互独立又几乎同时发表了他们的代表作,这在经济学说史上标志着“边际革命”的开始。边际革命使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经济学界分成不同的派别,以穆勒为首的一批人打着李嘉图学派的旗号,主张生产成本(劳动)决定价值,而以杰文斯为代表的边际效用学派则主张最后效用决定价值,两派在较长的时期中争论不休。边际革命是西方经济思想发展中的重要转折,它标志着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和立足点由古典经济学时代的生产成本分析转向了边际效用分析,标志着以从亚当·斯密到穆勒为代表的古典时代的结束和以边际分析为主要特征的新古典经济学时代的兴起。但边际分析并不能完全替代古典经济学的生产成本分析,马歇尔经济学的贡献就在于将二者“兼收并蓄”,成功地解决了传统的生产成本理论和新流行的边际效用理论之间的矛盾,创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兼收并蓄”的经济学方法阿弗里德·马歇尔出生于英国西部克拉芬地方一个中产家庭,年轻时笃信宗教,酷爱数学。中学毕业后,先就读于牛津大学,18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1865年毕业后留校任研究员。在此期间,马歇尔深受达尔文《物种起源》和斯宾塞《第一原理》的影响。1868-1877年,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道德哲学特别讲座的讲师,讲授该院讲座的经济学部分,也讲逻辑学和近代哲学。在此期间曾赴德国研究康德哲学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并接触到了德国历史学派罗雪尔的著作。回国后又研究了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此后学术兴趣转向经济学研究。1877年离开剑桥大学到布里斯托尔大学任院长兼经济学教授。1883-1884年接替牛津大学逝世的著名经济史学家A.汤恩比任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讲师,讲授经济史。1885年又回剑桥大学任经济学教授,长达23年,直到1908年退休。马歇尔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的奠基人,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杂志》的发起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家中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马歇尔这样描述他走向经济学研究的迂回道路:“从形而上学我走到伦理学,并且认为为现存的社会条件辩护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的一个曾经阅读过大量现在被称之为道德科学的文献的朋友常常说:‘啊!如果你理解了政治经济学,你就不那样说了。’所以我读了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并为之产生极大兴奋。我已经对机会不均等的适当性而不是物资的满足产生了怀疑。之后,在我的假期我参观了几个城市最贫困的地区,从一个街区步行到另一个街区,观察最贫困的人的面孔。下一步,我决定将尽我的可能对政治经济学进行彻底的研究。”
马歇尔是一个极其谨慎和细致的作家,在透彻地思考过所研究内容的含义并形成有关它的完善表述之前,他不愿意轻易发表任何东西。正是这种谨慎不断推迟他将思想付诸出版,导致他与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相比成为一个迟到的边际效用分析的阐述者。虽然有历史证据表明他几乎是与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同时独立地推导出边际效用原理的,在某种意义上他可能要比前几位站得更高。马歇尔的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此后反复修订,在1920年出了第8版。他还有《工业经济学》(1879)、《工业与贸易》(1919)、《货币、信用与商业》(1923)等著作。另外还写过许多有关工资、印度币制、税制、关税等方面的文章。去世后,他的学生凯恩斯把这些文献汇编成册,定名为《马歇尔官方文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