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临床医学专业iCourse系列教材之一,从医生执业行为、患者就医行为、医患互动等角度出发,阐述医患沟通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人际沟通,在特殊的诊疗环境下,医学生需要掌握的沟通技巧和交流手段。本书采用纸质教材配数字课程的形式出版,适用于临床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本科使用。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建设一批切实满足高等医学教育教学需求、反映教改成果和学科发展、纸质出版与数字化资源紧密结合的新形态教材和优质教学资源,以适应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形势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的要求,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本教材由全国十余所高等医学院校或单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合作编写,是“iCourse.教材: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系列”之一。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具体到罹患疾病的患者来说,其需要的不仅是从医疗技术层面缓解躯体不适,也需要在医疗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抚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的需求与医疗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医患关系的不协调。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医患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医患关系呈日益紧张的趋势,医患矛盾更是层出不穷,医患关系现状令人担忧。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白色暴力”则是这一现状的真实折射,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使患者对医方的信任感下降,也使医生在执业中普遍感到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
医患沟通不畅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并没有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在工作中过度关注技术因素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医疗实践中不能有效地开展医患沟通是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80%以上的医患矛盾源于沟通不畅。医患沟通能力不足的背后则是医生人文素养及沟通能力和技巧的相对不足。因此,如何帮助广大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树立医学人文意识,更好地掌握医患沟通知识和技能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医患沟通教育在西方国家已有较长的历史,美国85%以上的医学院校在入学第一年就设有医患沟通学课程,将与患者沟通当做一门必修课来学习。近年来我国也日益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代表的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也先后开设了相关课程。2008年9月,教育部成立的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医学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将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作为医学生培养必须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医患沟通已成为当前医学生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
我们基于这一背景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共16章,主要围绕医患沟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心理与行为、患者角色及心理特征、医患沟通、医疗环节和各临床科室及特殊患者的医患沟通、护患沟通、冲突情境下的医患沟通、医者与社会的沟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本教材能够为医学生们在正确理解医患关系实质、把握医患心理行为特征、掌握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提供帮助。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医患沟通学概述
一、医学与人
二、医患沟通与医患沟通学的概念
三、医患沟通的特点
四、医患沟通的意义
五、相关学科
第二节 医患沟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医患沟通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学习医患沟通学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学习医患沟通学的必要性
二、学习医患沟通学在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三、学习医患沟通学在医学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第二章 沟通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沟通的过程
一、信息规划
二、信息编辑
三、信息传递
四、信息阐释
五、信息反馈
六、沟通阻碍
第二节 沟通的层次
一、一般性交谈
二、陈述事实的沟通
三、分享个人想法和判断的沟通
四、分享感觉的沟通
五、沟通的极点
第三节 沟通的要素
一、沟通主体
二、沟通内容
三、沟通渠道
四、沟通客体
五、沟通反馈
六、沟通障碍
七、沟通环境
第四节 沟通的类型
一、按组织系统分类
二、按沟通方法分类
三、按沟通双方的位置关系分类
四、按沟通单位分类
五、按沟通功能分类
六、按沟通现实性分类
第五节 沟通的渠道
一、个人沟通渠道
二、非个人沟通渠道
三、正式沟通渠道
四、非正式沟通渠道
第六节 沟通的风格
一、驾驭型
二、表现型
三、平易型
四、分析型
第七节 沟通的作用
一、传递和获得信息
二、改善人际关系
第三章 医患沟通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医患沟通的心理学基础
一、医患沟通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二、医学模式
三、医患沟通中需要注意的心理影响因素
第二节 医患沟通的伦理学基础
一、医患沟通相关伦理学知识
……
第四章 医患关系
第五章 医务人员心理与行为
第六章 患者角色及心理特征
第七章 医患沟通实践概论
第八章 医患沟通过程
第九章 医患沟通技能
第十章 机制和制度上的医患沟通
第十一章 医疗环节沟通
第十二章 临床各科及特殊患者的医患沟通
第十三章 护患沟通
第十四章 冲突情境下的医患沟通
第十五章 医者与社会的沟通
第十六章 巴林特小组与中国医患沟通临床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医患沟通学》:
一、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誓言,为患者解除痛苦,捍卫生命,被施救的患者往往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治疗自己的医务人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卫生资源和服务内容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看病贵、看病难”成为群众对卫生工作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医疗问题与教育问题和住房问题并称为21世纪中国人的“新三座大山”;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也感到委屈,自身在承担繁忙的临床日常工作的同时,又要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甚至是生命威胁。患方向医方施暴的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接连发生,如2009年轰动全国的南平医闹事件导致多名医务人员被扣留、捅伤,医院的正常诊疗工作完全瘫痪;2012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患纠纷引发血案,造成1名医生死亡,1名医生受重伤。2016年5月5日,广东省某医院口腔科原行政主任陈某,被一男子尾随在家中砍伤,该院经过43h的连续抢救,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去世。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医患关系紧张,急需缓解。
(一)医患之间信任感不足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少数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也不懂得换位思考,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这门科学的复杂性、局限性及其研究的难度。
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是一种累积叠加的过程,而“恶劣”的医患关系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因为医生和患者间信任度低下,所以导致医患关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细腻,稍有不慎,便会成为风口浪尖的大事。也正是因为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才会衍生出大批医闹,大发横财,置医生和医疗事业于尴尬的境地。医患双方在互不信任的心态下进行互动,很容易出现沟通障碍,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比如,临床上有些必要的知情同意书是必须要患方签字的,如果不签字,就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如果签字,患方又会认为医院在推卸责任,往往搞得医生无所适从。
(二)医患之间缺乏沟通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对享有的医疗保健水平同其他生活水平一样不断有更高的要求,认为既然花了钱,就要达到期望的目的,而不理解现有的医疗水平的提高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在我们日常的急救过程中,患者的病情一般十分危重,都希望能迅速摆脱病魔的困扰,甚至起死回生,当医务人员尽全力抢救仍然无效的时候,大多家属很难接受,进而对正常的医疗活动进行挑剔,甚至极端不理解。某些患者出于某种不良的动机,有意把矛盾转嫁给医方。同时,现在的患者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存在诸多差异,与医疗卫生行业现有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有的要求十分苛刻。
这种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缺乏信息沟通是导致医疗纠纷增加、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统计结果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