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因受忏悔神父的诱骗而泄露了青年意大利党的秘密,导致同志被捕,自己也被朋友误解,于是佯装投河自尽,设法奔赴南美。13年后,当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时,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积极投身推翻异族统治的斗争,用“牛虻”的笔名发表文章,揭露、讽刺教会的反动本质和欺骗行为。在一次偷运军火准备起义的行动中,牛虻被捕,经受了敌人的酷刑和实为自己生父的神父的劝降,英勇就义。
小说通过牛虻这一光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中爱国志士们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牛虻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他的刚强无畏和坚忍力量,构成了《众阅文学馆:牛虻》优秀动人的篇章,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可以说,进入“世界文学名著百部”的这一百部书,是经过几代编者和读者遴选的结晶,不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而且其受欢迎的程度也自不待言。但作为推荐书目,有两点还须说明:
其一,重要性。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不仅仅来源于教师和家长的伦理说教,还来源于对社会事件和人类活动的认知和接受。作为智育和德育教化的辅助手段,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这也是教育部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选定百余部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作为必读书目的宗旨。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犹如一面镜子,对开启人的心智,选择人生取向,都具有参照价值。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达到汲取精神力量的效果。在心灵被触动的刹那间,人的思想和品格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充盈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另外,作为精神享受或娱乐的一种方式,阅读也是生活的高雅选择。再则,阅读对于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作用不容小觑。
其二,必要性。我们编选的这套书,多是译坛新秀的重译本,有人可能说,一遍遍地重译,意义不大。这种论调完全是对翻译文化发展规律和实际缺乏认识的一种偏见。众所周知,世界各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活动已越千年,中国开始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历史亦逾百年。各国彼此互译文学名著不仅成为翻译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也已成为翻译文学不断繁荣的象征。一部文学名著在某种语言或几种语言的译本超过百种的,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数量,但有几种译本乃至几十种译本的现象已经不少见。随着中国翻译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译本愈来愈多将是大势所趋。
别说是不同语言的异域文化,就是本民族古代文化典籍的现代.语言译本不也是层出不穷吗?《论语》《老子》《庄子》等的白话文译本何止百种?
外文译本的不断推陈出新并不意味对前人翻译成果的否定或贬低,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用更贴近时代的语言重新表达。试问,现在的年轻读者还能去看上个世纪初的林译小说吗?五四时期用白话文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现在人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很拗口。甚至大文豪鲁迅、郭沫若的译文现在读起来,有时也令人皱眉头。
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而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的定型产物,它只能作为文化遗产而存续下去。对于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如果二三十年没有出现新的译本,前人的译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语言当下的时代感,就会出现翻译文化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状态。文学翻译不是一枝独秀的花坛,而是百花争妍的园圃,万紫千红应是它的本色。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三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尾声
《众阅文学馆:牛虻》:
“我不想接着去工作,如果你有空的话,我希望你能再陪我一会儿。”
“好的!”亚瑟依靠在树干上,目光透过茂密的枝叶,遥望着寂辽的夜空。在辽远的天空中,第一批暗淡的星星在那里眨着慵懒的眼睛。在他那双深黑色的睫毛下面,长着一双深蓝色的眼睛,梦幻般的神秘。这双眼睛是他那出生在康沃尔郡的母亲遗传给他的。蒙泰尼里把头转过去,避免看见那双深邃的眼睛。
“你累了吗,亲爱的?”蒙泰尼里问道。
“是的。”亚瑟的声音充满了倦意,这点神父立即就觉察到了。
“你本不应该这么早就开始上大学的,那会儿照料病人彻夜难眠,身体都被累垮了。我应该坚持让你在离开里窝那之前彻底地休息一段时间。”
“不,神父,没有用的!母亲过世以后,我要是继续在那个鬼家待下去,朱丽亚会把我逼疯的!”
朱丽亚是他同父异母的兄长的老婆,对他来说她简直是一根毒刺。
“我原本也不想让你和家人住在一起。”蒙泰尼里轻声慢语地说道:“我知道,那样对你没有一点好处。但是我觉得你当初应该答应你那位做医生的英国朋友的邀请,在他家住上1个月,然后再去上学,假如那样你的身体状况会比现在好得多。”
“不,神父,我真的不愿那样做啊!华伦一家人都非常友好,和蔼可亲,但是他们并不十分了解我。而且怜悯我,这一点,我从他们的脸上就能明显的察觉出来。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安慰我,可是有时他们会谈及母亲。琼玛当然是不会那样做的,她很清楚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她就知道这些。但是其他的人却与她不同。还有……”
“还有什么,亲爱的?”
亚瑟从一根低垂的毛地黄枝上捋下几朵花,放在手心里神经质地用手揉碎了。
“那个小镇我实在无法再待下去了。”他在深思片刻之后说道。
“那里的几家商店,小时候妈妈常带我去买玩具。在她病重之前我常扶她去沿河的小路散步。所有这些,不管我走到哪里,总会让我触景生情。每一位卖花的姑娘都会向我走来……好像我现在仍需要它们似的!还有,教堂旁边的墓地更让我一看见就触景生情,我只好转身离开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