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当代成功学等学科的精髓,从心态、品质、工作、思维、行为、时间、生活、学习、交际、情绪、忠诚等各个层面切入,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析成功人士必备的优秀品质,让你把握好刚毕业的头三年,帮助职场白领早日成就优秀的自我。
《毕业头三年,决定你的一生》:
一切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都是纸老虎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得功利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得高雅些:“常读好书,必成高雅之气”;说得伟大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0世纪后期,国家有关部门把人才标准确定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职称以上人员”,全国很快便掀起了“学历崇拜症”,似乎学历和人才成正比。
在各类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高要求让很多学生“望洋兴叹”;在求职中,关于学历流传过这样一段顺口溜:“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不用理睬,中专一边呆站。”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大学毕业后,在已死未婚妻的父亲资助下到西洋留学。“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既然是到西洋留学,就该获得博士学位才是。但是方鸿渐把学位看的很轻,认为学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到了第四年,要准备回国了,在父亲和“准岳父”的左右夹击之下,方鸿渐才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学位‘仿佛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万般无奈,方鸿渐花30美金买了一纸“克莱登法商专门学校”的博士学位证书,“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销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
学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高学历的人,必定是高水平的体现吗?无数的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在21世纪的中国,当“大学生月薪一千五”“大学生工资等同农民工”“北大才子卖猪肉,清华学生种蔬菜”等消息成为新闻头条的时候,就预示着用人单位以“学历论英雄”的这种观念正在土崩瓦解。
这是一个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故事:有一个博士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只是朝两人微微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似的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漂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啊!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噌噌噌地漂过水面上厕所了。
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博士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不能过!”
只听“扑通”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而我就掉水里了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
可见,学历并不是能力的通行证,理论离实践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学过了不等于会用,会用也未必能用好。日本北川情报社的社长说:“大学的毕业生中很多都是温室里的秀才,而企业往往更需要的是那些敢想敢干的‘野武士’。”
自古以来,英雄不问出处,造就无数豪杰。“舜发于畎亩这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他们的成功即为明证。
英雄不问出处,学历不代表能力,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不要因为你的学历低而产生自卑心理。与你竞争的人或许是本科生、硕士甚至是博士,而你只是大专学历,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谁更适合这份工作,而不是谁的背景更闪耀。
二是不要因为自己的学历高而自大自傲。当今的用人单位都很现实,他们要的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而不是摆在案前当好看的花瓶;要的是任劳任怨的“黄牛”,而不是需要高高拱起的“老爷”。所以,如果一味守着那个虚假的学历过日子,你迟早会被饿死。
网上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就拿它作为这一节的结束语吧: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北大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