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因素》从异质的角度切人来研究鲁迅的文学创作,强调其文学创作中所呈现出的与中国传统文学不同的因素,探讨其给新文学发展所确立的新传统,探究其对新文学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从思维学的角度来分析鲁迅的创新思维,探讨鲁迅文学创作之所以与众不同的根本原因;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分析鲁迅的文学创作,揭示其创作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鲁迅与一般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差异;剖析鲁迅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异端思想,思考这种异端思想在当下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具体的文本细读,展现鲁迅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动人的艺术魅力。
吕周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鲁迅研究会会长,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及鲁迅研究。
在《文学评论》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沉思录》《中国现代诗歌文体多维透视》《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等多部著作;主编《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新编》《简明巴金词典》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多项,荣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多项。
第一章 鲁迅的现代思维品格与思维方式
第一节 现代思维学视野中的鲁迅研究
第二节 鲁迅的现代思维品格
第三节 鲁迅的现代思维方式
第二章 鲁迅确立的中国现代文学模式
第一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 鲁迅的散文创作
第三节 鲁迅的杂文创作
第三章 鲁迅的异端思想
第一节 否正统而倡异端
第二节 掊物质而张灵明
第三节 任个人而排众数
第四章 鲁迅的“偏至”思想
第一节 张扬个人主义思想
第二节 矫枉过正的改革策略
第三节 批判物质对人的异化
第五章 鲁迅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
第一节 语言张力
第二节 文体张力
第三节 反讽张力
第六章 鲁迅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鲁迅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思想
第二节 鲁迅作品的现代主义文体形式
第七章 鲁迅的诗学观及其对新诗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 推崇争天拒俗的摩罗诗学
第二节 强调现代诗歌文体形式的重要性
第三节 对新诗发展的批评与希望
第八章 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与其小说创作之互动关系
第一节 小说史研究对小说创作实践的启迪
第二节 小说创作审美体验对小说研究的影响
第三节 小说创作与小说史研究相得益彰
第九章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
第一节 复杂的现代主义思想
第二节 新颖的现代主义文体形式
第三节 抽象的象征符号
第十章 忍受孤独,反抗绝望
第一节 孤独的存在状态
第二节 孤独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第三节 反抗绝望
第十一章 生的困境与爱的无奈
第一节 外在社会压力窒息了爱情
第二节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第三节 从有爱到无爱的情感历程
第四节 季节变化与身体隐喻
第十二章 “肥皂”的多重象征意蕴
第一节 现代文化与生活的象征
第二节 女性身体的隐喻
第三节 性意识的符号
第十三章 鲁迅文学经典的普适性与当代性
第一节 鲁迅文学经典的当代性
第二节 鲁迅文学经典的“无法耗尽性
第三节 鲁迅文学经典普适性与当代性的辩证统
附录一 鲁迅研究的进展与突破——2002-2003年鲁迅研究著作述评
附录二 走向多元化的鲁迅研究——2004年鲁迅研究著作概述
附录三 高屋建瓴,整合创新——《多维视野中的鲁迅》评介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在中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此前的人们并没觉察到它的存在,或者觉察到了也并不以此为然,但鲁迅却独对国民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国民劣根性作为批判的对象,塑造出了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精神胜利法独到地概括了国民劣根性的本质;当时的青年男女为了反抗封建婚姻、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大胆地离家出走或同居,这几乎成为当时爱情小说的一个固定模式,鲁迅却摆脱了这一模式,在反封建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了一步,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离家出走以后怎么办,因此《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虽然勇敢地反抗自己的家庭、在邻居异样的目光下大胆地同居,但他们仍避免不了离散的悲剧,作品从人性的角度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比同类作品走得更远、挖掘得更深;“女娲造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鲁迅却透过这一故事发现了人性之恶的深刻命题,鲁迅思维的深刻性使其小说主题表现出深刻性,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鲁迅的这一思维特点在其杂文中也有突出的表现,“他妈的”是中国人的“国骂”,人人习以为常,但鲁迅却通过对“国骂”的分布流变的分析,发现其背后的门第、血统、阶级的根源,指出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①,可谓一针见血,深刻有力。透过定论发现新意、透过习惯发掘本质是鲁迅思维深刻性的具体表现。
鲁迅思维深刻性表现的第二个方面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鲁迅在与其同时代人的争论中,善于透过蛛丝马迹来抓住对方的破绽给以致命的一击,毫不留情地揭开对方的面具,指出其见不得人的丑恶之处。冯乃超在与梁实秋的论战中称对方为“资本家的走狗”,梁实秋写了《我不生气》一文,鲁迅看后认为冯乃超太忠厚没有打着对方的命脉,于是写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将梁实秋称作“丧家的”“乏走狗”,这要比冯乃超的文章深刻得多,文章发表之后鲁迅曾说,“你看,比起乃超来,我真要刻薄得多了,鲁迅自己也承认,“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其目的是“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使“那些虚伪者居然觉得一点痛苦,有些醒悟,知道伎俩也有穷时,少装些假面具”,这种“尖刻”往往能一针见血地击中对方的要害,表现出极大的杀伤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