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是儒家典籍中*早以“经”命名的书,西汉时期汉文帝设立《孝经》博士,《孝经》列为国子必读之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几乎每个朝代都强调“以孝治天下”,在今天,不论是企业高级管理者,还是对国学经典感兴趣的普通人,皆应先“修身”而后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
《孝道离我们有多远:〈孝经〉与幸福人生》结合现实,深入讲述以“孝”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向下,将“孝”细化为亲切可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皈依;向上,展现大孝大爱的广博与深沉,诠释大孝人生的充实与幸福。
《孝道离我们有多远:〈孝经〉与幸福人生》引领读者从行孝开始“修身”,然后一步步走向更为广阔的儒家文化天地。
杨汝清,字杭之,号水木心斋。儒家学者。
苇杭书院山长兼儒家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美国旧金山燕京书院导师,南京国学联盟导师,幸福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文化大使。2006年创建民间公益网站——华夏礼乐网(亦名“礼乐中国”)。
以儒家文化志业和民间公益事业为念,奉守“以儒家解释儒家,用经典诠释经典”的治学理念,立足先秦儒家原典,系统研习《孝经》与“四书”,深入探求儒家核心价值。长期致力于儒家思想的修习传承,孝道与礼乐思想的研究与传播,现代社会治理理念及制度的思考,学堂书院制度、蒙学教育以及民间公益理念的研究、探索、实践。
《孝道离我们有多远:〈孝经〉与幸福人生》:
3“养口体”与“养志”之别
在“能养”的层面,孟子进一步细化到对于“养口体”和“养志”的深度判别: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上》
曾子在奉养他的父亲曾皙的时候,每顿饭一定要给父亲准备酒肉,等到吃完收拾的时候,一定会问父亲应该怎么去处理。当父亲问到还有没有多余的酒肉的时候,他一定会说有多余的。
等到父亲曾皙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曾元开始奉养他,做法和他当年奉养父亲从形式上看差不多,每顿饭必有酒肉。但是在撤下酒肉的时候,曾元却不再征求父亲曾子的意见。而且,当曾子问他还有没有多余的酒肉的时候,他会说没有了。曾元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始终都不太好,他希望能够把剩下的东西留给父亲下一顿继续享用。
对于这两种情况,孟子的评价是:曾子养曾皙是“养志”的做法,而曾元养曾子是“养口体”的做法。
这两种做法从表面上看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在体察父母之心和表达自己孝心的诚敬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因为曾子在赡养父亲的时候,他是完全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和敬意,当父亲问他是否还有多余的食物时,二定是希望能够把剩余的那些分给自己的晚辈或者其他人。曾子不愿意违逆父亲的心愿,所以说即使在物资比较匮乏的时候,~他仍然还是要顺从父亲的意愿,告诉他还有多余的酒肉,问父亲希望怎么处理,听从他的安排。
等到曾元养曾子的时候,却改变了这样的做法,他只是单纯地希望给父亲留出下顿饱腹的食物,因为他仅仅注重了赡养的外在形式,而父亲的内心所渴望的对家庭的主导权和支配权却被他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做法往往会让父母感到因为年老体衰,自己对家庭除了增加负担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价值,进而产生消极厌世的情绪,这对高龄父母的健康和快乐而言是大忌。
因此,孟子称许曾子的做法:“事亲若曾子者,可也。”这种做法体现于对父母的尊重和体贴,虽然还在“养”的层面上,并未真正上升到孝道的高度,但其价值和意义在社会教化中所起的作用却是无比重要的,同时也是与“养口体”的孝行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不仅仅是我们判断古人如何行孝的标准和依据,同样是我们当代人真正了解儒家的孝道思想并用这种思想对待父母时必须要厘清的一个重大关节。
“能养”这个层次的孝,在孝行中是排在最后的。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孝行仅及于此的肤浅认识,并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和指正。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风雨,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多被他人称作孝子的人也都只是做到了这一层,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传统的不幸、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说明我们尚有可取之处。可悲的是,还有相当多的人连这一层次的孝都没有做到,还有许多的老人老无所养、老无所终,孤苦无依地流浪在街头巷尾,靠乞讨为生,这就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文化的大不幸了。
关于这一点,再举一个孔子学生的例子:“二十四孝”中的子路“百里负米”。
子路是鲁国人,姓仲名由,在孔子的学生里边,以谙熟政事而著称。当时孔子以及其他人对他的评价是伉直鲁莽,喜好勇力,而他在日常行为之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事亲至孝。在孔门高弟中与曾子、闵子骞同样以孝而著称。
元代郭居敬在其《二十四孝·百里负米》中这样记载: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日:“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二十四孝》是元代的郭居敬从历史上留下的大量孝子故事中精选并编写的二十四个孝子行孝的故事,将真实的历史故事用寓言的方式改编和描写,是明清以来直至今日宣扬孝道最著名的通俗读物。
《百里负米》重点强调了子路在家贫的时候,每天靠吃野菜充饥,但是他却能够从百里之外背回来精美的大米给父母吃。后来他的父母去世了,子路在楚国获得了很高的地位。每天出行时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多,府中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起来的舒适的坐垫之上,吃着丰盛的美味佳肴。如此高的身份和地位,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子路的心中却没有丝毫欣慰和快乐,他经常感叹自己即使想再吃那些难以下咽的野菜,而为父母从百里外背米回来却已经永远都做不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