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凤,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生于北京,一九五九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任教五十余年,退休前任该校电视学院教授。二〇〇〇年被评为北京市“十佳老电视艺术家”,二〇〇八年被授予“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称号。一九八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北京市朝阳区第五届政协副主席。一九九二年八月至一九九四年二月被韩国高丽大学校聘为客座教授。代表作有:《冰心传》《庐隐传》《萧红传》《肖凤文集》(4卷本)及《小久寻母记》等。《冰心图传》(《冰心传》的第三版,广东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五年出版)获马来西亚有关方面颁发的“冰心文学奖”。
《珍惜青春年华/写给青春的散文》:
《怎么办?》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喜欢读“大部头”作品。
可是我在少年时代,最喜欢读几十万字一本的长篇。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是我生平读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当我捧着这本近40万字的小说,痴迷地阅读的时候,我只有14岁。
我们的学校,虽然只是一所中学,却拥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中外古今的文学名著,应有尽有。
每逢寒假或者暑假到来,书籍就成了我唯一的朋友。
一部又一部几百万字的书,我就是这样读完的。它们陪伴着我,度过了孤独而又困苦的少年时代。50多年过去了,书里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我依然记忆犹新。
众所周知,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和革命者。他是一个神父的儿子,在念中学时,就接受了赫尔岑等前辈的民主主义理念。从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他一面教书写作,一面传播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革命思想。为此,他受到了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他活了61年,其中有21年的时间,待在监狱、流放地和苦役场里。
《怎么办?》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监狱里写成的。为了蒙蔽审查官的检查,他用了“障眼法”,开篇就写“一个傻瓜,,的自杀,扑朔迷离,留下悬念;之后,又写一个青年女子收到自杀者的留言信后,不同寻常的反应;再在“序”中,用作者的口吻,通过“女读者”的身份说:这部小说的内容是恋爱,主角是一个女人。这样的手法,既能蒙蔽低水平的审查官,又能吸引一般的读者看下去。少年的我,正是想要找到那个悬念的答案,才兴趣盎然地读下去的。
其实,车尔尼雪夫斯基真正要写的,是俄国的“新人”,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指出的,它是“新人的故事”。
车尔尼雪夫斯基用十分含蓄的笔调,刻画了拉赫美托夫、“穿丧服的太太”等职业革命家的形象。而车尔尼雪夫斯基着笔最多的人物,是另外的三位“新人”:罗普霍夫、薇拉、吉尔沙诺夫。他们都是出身平民的知识分子,自尊,自强,正派,正直。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男主人公罗普霍夫。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心,他想要改变社会现状的勇气,他的智慧,他刚强而严肃的性格,他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他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态度,尤其是他在处理他本人、薇拉及吉尔沙诺夫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时,所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情操,都令我既欣赏又敬佩。我觉得罗普霍夫简直就是一个“活雷锋”,可是他本人却不这样认为,他称自己是“合理的利己主义者”,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他笔下的“新人”设立的做人标准。罗普霍夫觉得:自己爱的人幸福了,他就快乐了。当然,这样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好人,是应该有一个美满结局的,后来他邂逅了第四位“新人”卡杰琳娜,一个与他的性格和谐,又如薇拉一样优秀的姑娘,结为伉俪。由于罗氏夫妇和吉氏夫妇本来就是志同道合的“新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在罗普霍夫找到了可心的妻子之后,他与薇拉和吉尔沙诺夫终于重逢,两对挚友找到了两套毗连着的房子,毗邻而居,一边行医,一边教育学生,一边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为国家服务。
今天重读这部写于140多年前的著作,联想媒体上经常披露的发生于目前的“爱情”、婚姻案件,就感觉理想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塑造的理想人物罗普霍夫,值得当代青年人学习,他一点儿也不过时。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吧。
20世纪50年代,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俄罗斯文学名著,使我们这代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等光辉的名字,并有幸读到了众多充满人道主义思想光芒的不朽名作。
而我本人,正是最早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里,认识了俄罗斯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拥有的高贵情感和美好品格,深深地震撼和吸引了我。从此,我就一本接一本地读了下去,一发而不可收。当然,后来,我又了解了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作冢。
几年前,我终于有机会怀着朝圣者的心态,访问了诞生这些伟大作家的俄罗斯,参观了车氏曾经被囚禁于此,在里面写成了《怎么办?》的彼得堡罗要塞,并先后走进了普希金和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感慨良多。这些感慨不是这篇小文能够承载的,另文再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