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箴言是:“我想赢,我一定能赢。”结果,他真的赢了。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排除了自己“不可能赢”的想法,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将所谓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白白地耗掉。如果你想取得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使自己成为单位优秀的一分子,你就要丢掉心中的限制,积极找方法,用行动改写工作中的“不可能”。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首先就不要用“心灵之套”把自己套住,只要有了“变”的理念,就一定能够找到“变”的方法。
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箴言是:“我想赢,我一定能赢。”结果,他真的赢了。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排除了自己“不可能赢”的想法,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将所谓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白白地耗掉。如果你想取得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使自己成为单位优秀的一分子,你就要丢掉心中的限制,积极找方法,用行动改写工作中的“不可能”。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首先就不要用“心灵之套”把自己套住,只要有了“变”的理念,就一定能够找到“变”的方法。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换个思路,多尝试几种方法,具有变负为正的勇气与气魄和改变“不可能”的智慧与方法,相信困难只能成为你的一块磨砺石,而绝非拦路石。
是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成败的差距不仅在于客观事实,也同样在于毅力和方法。或许今日在你眼中,这件事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或许不久它就能被实现。就如同人类总是做着在天空飞翔的梦,但人类最终发明了飞机,实现了这一“不可能”的梦想。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最终都能成了现实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抛弃了“不可能”的念头,只想着如何解决问题,想着如何全力以赴,穷尽所有的努力。
如果你真的希望能解决问题,真的渴望寻找到好的方法,那么,请去除你心灵上的限制,不要再用“不可能”来逃避问题。因为正如拿破仑所说:“‘不可能’是傻瓜才用的词!”
在人们的传统职场思维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禁区,这是不能做的,那是不能想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被贴上了“不可能”的标签。然而,带着思想工作的人却要向这一思维挑战,因为他们知道“不可能”绝非永远。
《挑战不可能》:
那天晚上王晓晓问自己:我是奋发向上,还是灰心丧气地活着?最后,王晓晓选择了奋发向上,因为她对自己的能力仍然坚信不疑。第二天同事看到王晓晓时,她已经不再伤心了,她对同事说:“虽然我已经不能再走路了,但是我还可以做一名教师啊!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不能做警察也要做一名教师。”
几个月后,王晓晓出院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坐着轮椅开始向一些学校提出申请,希望能到学校里工作,就算做一名学校的体育顾问也行。可是王晓晓已经瘫痪了,而且她没有经过任何教师培训,学校认为她连最基本的楼台都无法上去,根本不可能做一名教师。对于这位曾经三枪击毙毒犯的英雄来说,她为了自己做教师的信念,根本不把学校的拒绝放在心上,她仍然向其他学校递交申请书,终于在两个月后,有一家学校愿意聘用王晓晓,让她担任一名语文代课老师。
由于王晓晓教学有方,她很快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那些昔日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为此,许多教师都向她请教,她只是对这些教师说:“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感兴趣的事,只要抓住他们的兴趣就好办了。”
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在此期间王晓晓还获得了市高级教师的职称。
是啊,任何一件事情最终能否做成,关键在于做事者对“可能”与“不可能”的认识。只有那些拥有自信的人,才可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通过王晓晓的故事,我们又认识到了信念的重要性:只要拥有积极的信念和努力奋斗的精神,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如果这些建筑没有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只是出现在记录或者图片上,我们会相信以几千年前的科技水平能建造出这样伟大的奇迹吗?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只要你能够毅然地前进,成功之门就会为你打开。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存在着严重的怀疑和不信任,那么,许多事你都不可能做成功,也不可能成就那些伟大的事业。
维克托·弗兰克尔曾经是纳粹德国集中营中的一位幸存者,他说过这样的话:“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换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关键在于他的态度,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成功人士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和丰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引导和支配的。
所以,永远不要消极地认为什么事情都是不可能的,只要你对自己拥有信念并加以努力,不可能的事也会变成可能。
在自然界当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动物,叫作大黄蜂。曾经有许多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社会行为学家联合起来研究这种生物。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所有会飞的动物,其条件必然是体态轻盈、翅膀十分宽大,而大黄蜂这种生物却正好反其道而行。大黄蜂的身躯十分笨重,而翅膀又是出奇的短小。依照生物学的理论来说,大黄蜂是绝对飞不起来的。而物理学家的观点则是,大黄蜂身体与翅膀这种比例的设计,从流体力学的观点看,同样是绝对没有飞行的可能。简单地说,大黄蜂这种生物,根本是不可能飞得起来的。可是,在大自然中,只要是正常的大黄蜂,却没有一只不是飞行的高手。它飞行的速度,并不比其他能飞的动物慢。这种现象,仿佛是大自然和科学家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最后,社会行为学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大黄蜂根本不懂“生物学”与“空气动力学”。每一只大黄蜂在它成熟之后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定要飞起来去觅食,否则就必定会活活饿死!这正是大黄蜂先天条件不足但仍能够飞行的奥秘。
社会行为学家给出的答案并不是那么可信,但我们不妨随着社会行为学家的思路朝另外一个角度来设想。如果大黄蜂能够接受教育,懂得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了解了空气动力学,而且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体与翅膀的设计,完全不适合用来飞行,那么,这只学会告诉自己“不可能”会飞的大黄蜂,还能够飞得起来吗?
或许,在过去的岁月当中,有许多人在无意间灌输了你许多“不可能”的思想,但请你把这些种种的“不可能”完全抛开吧!再一次明确地告诉自己:“生命,是永远充满希望并值得期待的!因为未来是不可知的。”有些情况下,正是人类的无知才有行动的勇气,才有了实现理想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