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虞世南楷书临习技法精解》选取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楷书代表作《孔子庙堂碑》。此碑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用笔和风格早已自成一派。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浑圆狭长,横平竖直,笔势舒展。
兼有王羲之书法结构上的静默与简肃和王献之笔法上的舒展与洒脱。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人。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的虞世南,由隋入唐,在文学诗书方面颇有造诣,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任初唐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贞观十二年(638)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虞世南才华多面,除了书法上有代表作楷书《孔子庙堂碑》,文学上有著名诗作《蝉》外,还主持编写了类书《北堂书钞》,其书在历史、文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唐代的四大类书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唐太宗曾称虞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他还与当时的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书法家”,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优者。唐太宗一直对虞世南偏爱有加,经常临摹他的字。虞世南为人忠厚正直也表现在他的为官之道上。他直言敢谏,多次劝谏唐太宗要勤于政事。虞世南一生历经三个时代,多变的政治格局、复杂的时代背景将他的性格塑造得谨慎寡言却又十分合乎规矩。其楷书横平竖直,“以圆转为主,顿折为辅”,字形端正,笔触疏朗清明,十分地谨严齐正。所以虞世南的书法作品看上去显得很含蓄内敛,不比同时期的书法家如欧阳询等人在用笔方面的铁骨铮铮。唐代的张怀瓘曾评道:“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虞世南一生正直忠厚,无论是在艺术造诣还是在政治官场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他逝后唐太宗曾惋惜道:“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备,文为辞宗,夙夜尽心,志在忠益。”明初书法家宋克曾评到:“虞世南书,刚而能柔,却任自然,其清健皆可人意。如山林之士外夫尘俗,抱琴独咏,王宫一旦用之于朝,曾无骄色。”虞世南为书法柔能藏刚、沉静端庄,为官则清明正直、忠心可鉴,值得后世敬仰学习。
虞世南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书法,其书法师从智永。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所以虞世南的书法风格还是王羲之一路。武德九年(626)唐高祖封孔子第二十三世后人孔德伦为褒圣侯,并赐予修缮孔庙。以此为由,虞世南撰写出《孔子庙堂碑》,现今看来此碑的书法价值要远高于它的文学价值。
本书所选就是《孔子庙堂碑》。此碑为虞世南撰并书,是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原本称《东观帖》,明代王世贞曾收藏,后辗转入清内府。其间曾为董其昌所得,董其昌大为赞扬。《孔子庙堂碑》刻成之后,“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未几火烬”。宋王彦超重刻于陕西西安。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碑石断为三截。第二行“虞世”二字完好。碑的背面刻宋敦《兴颂砰》,宋唐英篆书,天禧三年(1019)五月刻。此碑现存刻石有两块,一块在陕西省博物馆,俗称《西庙堂碑》,即是本书所选的所谓“陕本”。
《孔子庙堂碑》端雅静穆,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他此时的用笔和风格早已自成一派,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浑圆狭长,横平竖直,笔势舒展。其书法既有王羲之书法结构上的静默与简肃,又有王献之笔法上的舒展与洒脱,更兼有二王小楷用笔之巧妙。诚如黄庭坚诗中所赞:“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因此临帖时要注意此帖横平竖直、内含刚柔,特别是其笔画在书写时都没有把力使尽,同时刻意隐去笔画间的锋棱圭角,结构上也没有故作狂怪、弄险造奇,因此通篇颇为符合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儒家所提倡的谦然含蓄、肃穆遒和、温文尔雅、不骄不躁的特点,是为唐楷之典范。所以在学习虞世南书法时要想登堂入室,不仅要精研技法,还要在人格修养上多加砥砺,这样才能写出虞世南书法的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