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百喻经》是一部以寓言方式譬喻佛教义理的通俗读物。该书篇幅短小,设喻诙谐,说理明晰。全书主体为九十八篇譬喻,每则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故事通俗生动,引人入胜。说理重在明晰佛法义理,使人读后皆有所悟。前后各有引言和偈颂,故合称“百喻”。《国学经典: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38.饮木筒水喻
昔有一人,行来渴乏,见木筒中有清净流水,就①而饮之。饮水已足,即便举手语木筒言:“我已饮竟②,水莫复来。”虽作是语,水流如故。便嗔恚言:“我已饮竟,语汝莫来,何以故来?”有人见之,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汝何以不去,语言莫来。”即为挽却③,牵馀处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死渴爱④,饮五欲咸水⑤。既为五欲之所疲厌,如彼饮足,便作是言:“汝色声香味,莫复更来使我见也。”然此五欲相续不断。既见之已,便复嗔恚:“语汝速灭,莫复更生,何以故来,使我见之?”时有智人而语之言:“汝欲得离者,当摄汝六情⑥,闭其心意,妄想不生,便得解脱。何必不见,欲使不生?”如彼饮水愚人,等无有异。
【注释】
①就:靠近、接近。②竞:完。③挽却:拉走。④渴爱:指世人对欲望的渴求。⑤五欲咸水:五欲,指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因为佛教认为人们欲壑难填、永不知足,就像喝咸水一样越喝越渴,永无止境。⑥摄汝六情:六情,又称六根,即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的感觉和思想意识。摄,统摄、震慑。
39.见他人涂舍喻
昔有一人,往至他舍。见他屋舍,墙壁涂治①,其地平正,清净甚好,便问之言:“用何涂壁,得如是好?”主人答言:“用稻谷戮②水浸令熟③,和泥涂壁,故得如是。”愚人即便而作念言:“若纯以稻,不如合稻而用作之,壁可白净,泥治平好。”便用稻谷和泥,用涂其壁,望得平正,反更高下④,壁都坼裂,虚弃稻谷,都无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闻圣人说法,修行诸善,舍此身已,可得生天及以解脱,便自杀身,望得生天及以解脱。徒自虚丧,空无所获,如彼愚人。
【注释】
①涂治:指涂抹得光滑平整。②戮(yì):指碎麦谷或稻谷。③令熟:这里指使碎稻谷泡软了。④高下:指高下凹凸不平。
40.治秃喻
昔有一人,头上无毛,冬则大寒,夏则患热,兼为蚊虻之所唼食①,昼夜受恼,甚以为苦。有一医师,多诸方术。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时彼医师亦复头秃,即便脱帽示之,而语之言:“我亦患之,以为痛苦。若令我治能得差②者,应先自治,以除其患。”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老之处,闻有沙门、婆罗门等世之良医善疗众患,便往其所而语之言:“唯愿为我除此无常③生死之患,常处安乐,长存不变。”时婆罗门等即便报言:“我亦患此无常生老病死,种种求觅长存之处,终不能得。今我若能使汝得者,我亦应先自得,令汝亦得。”如彼患秃之人,徒自疲劳,不能得差。
【注释】
①唼(shà)食:唼,水鸟、鱼等吃食称为“唼”,本文指被蚊虻之类叮咬。②差(chài):通“瘥”,指痊愈。③无常: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忽生忽灭、迁流不住。绝对的变化称之为“刹那无常”;相对的持续称之为“相续无常”,以后亦以“无常”特指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