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传奇》将玩具分成观赏性玩具、活动性玩具和益智性玩具三大类,每类中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玩具加以介绍。在这些玩具中,既有已经消失或近乎消失的魔合罗、竹马、木射和捶丸等,又有历久弥新并发扬光大的空竹、陀螺、七巧板和九连环等;既有极其古老、源远流长的风筝、竹蜻蜓、不倒翁和兔儿爷等,也有新潮时尚、可爱有趣的芭比娃娃、米老鼠、变形金刚和多米诺牌等;既有“死”而复活、重见天日的饮水乌、倒流壶、公道杯和蝴蝶杯等,又有代代相传、百玩不厌的麻将、扑克、魔方和万花筒等。《玩具传奇》在介绍这些玩具时,作者余俊雄特别关注有关它们的传奇故事、历史传说、发明趣闻、文化背景和知识内涵等,希望通过小小玩具,折射出一个大大的多彩世界。
余俊雄,出生于江西省樟树市。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审,曾任《我们爱科学》杂志主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少儿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玩具协会益智玩具委员会主任。著有《航空史话》、《数独揭秘》、《玩具史》、《少年智力玩具50种》等数十部科普图书,发表科普作品数百篇。曾获中国少儿科普图书奖、冰心文学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作品奖等各种奖项。
一、 赏心悦目的观赏玩具
01 七夕乞巧的玩偶——魔合罗
02 降服猛兽的神童——阿福
03 中秋节的吉祥物——兔儿爷
04 纪念战友的祭品——泥咕咕
05 吓退敌兵的“大头鬼”——面具
06 南海神庙的致富神——波罗鸡
07 神童解缙的考题——四喜娃
08 舌尖上的耍货——面人、糖人
09 中药铺蹦出的“半寸猢狲”——毛猴
10 火焰精照亮的不夜城——走马灯
11 升到空中的天灯——孔明灯
12 酒中显影的传家宝——蝴蝶杯
13 穿越童年的公仔纸——洋画片
14 藏着多彩世界的小魔管——万花筒
15 西方鬼节的标志——南瓜灯
16 一只温暖了世界的洋耗子——米老鼠
17 用总统名字命名的毛绒玩具——泰迪熊
18 少女心中的“未来之梦”——芭比娃娃
二、 活灵活现的活动玩具
01 唱起“四面楚歌”的纸鸢——风筝
02 直升机的始祖——竹蜻蜒
03 澳洲土人的猎器——回旋标
04 新年的转轮——风车
05 清宫里的葫芦游戏——空竹
06 转到天上去的导航仪——陀螺
07 现代火箭的雏形——“起火”
08 和氏璧主人的象征——不倒翁
09 两小无猜的证物——竹马
10 飘飘欲仙的玩乐——秋千
11 出人头地的绝技——高跷
12 古老的足球运动——蹴鞠
13 脚尖上的“攒花”——毽子
14 来自原生态的玩物——嘎什哈
15 应该向乌致歉的猎具——弹弓
16 货郎的有声招牌——拨浪鼓
17 高尔夫球的远祖——捶丸
18 消失了的中国式保龄球——木射
19 套圈游戏的前身——投壶
20 指尖上的小球球——弹子
21 从“绊马索”引发的耍子——跳绳
22 倒掖气的玻璃喇叭——扑扑噔
23 孩子身边的小银行——扑满
24 玩于指掌之间的傀儡——木偶
25 铜盘上演出的小戏——鬃人
26 模型世界“三剑客”——航模、船模、车模
27 机器人时代的经典卡通——变形金刚
三 、动手动脑的益智玩具
01 代表中国的一张智慧名片——七巧板
02 秦国使臣的“国礼”——九连环
03 “压力山大”的心结——绳结
04 送给爱妃的纪念品——莲花球
05 木工祖师爷的难题——鲁班锁
06 曹操败走的路线图——华容道
07 投掷的游戏用具——骰子
08 中国的“国牌”——麻将
09 步步高升的途径——升官图
10 陕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倒流壶
11 孔子的“座右铭”——公道杯
12 令爱因斯坦惊叹的玩具——饮水乌
13 令举国疯狂的悬赏题——十五谜
14 打上政治烙印的骨牌——多米诺牌
15 贝拿勒斯神庙的法器——梵塔
16 巴士底监狱里的发明——独粒钻石棋
17 风行世界的“玩耍纸片”——扑克
18 锯开的画面——拼图
19 号称“匈牙利恐怖”的方块——魔方
主要参考文献
惟妙惟肖江米人
面人一般都是用江米面制作的,所以通常又称它为“江米人”。
提起用面制作可观赏的玩物,其实在我国历史非常悠远。早在唐代就有了各种好看的花式面点。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墓穴中,就有造型十分精美的“花色果子”。这种花色果子可以说是可供欣赏的食品玩物的始祖。
到宋朝,用米、面制作的食品玩物已经完全摆脱了食用属性,主要供玩赏用了。那时,流行制作重阳糕,其中就有用米粉做的“狮蛮”,放在糕点上,作为装饰。这“狮蛮”就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狮子王,即“面狮王”!那时,还有用面制作的武将造型,号称“果实将军”,这就与当今的面人无异了。
旧时,面人除了作观赏用外,还有多种象征意义。比如老人过生日时,会在寿桃上插上“八仙”面人,象征“八仙庆寿”。为亡人上供的饽饽上则要插上阴间“负罪鬼”面人,以求到阴间消罪。小孩满周岁时,姥姥家则要在寿桃上插上“麒麟送子”面人,以求多子多福。
明清以后,面人完全不是当食物,而专作观赏玩物用了。这种面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竹签式,插起来玩赏;另一种是用玻璃匣子装起来,摆着观赏,这就比较高档了。
卖竹签面人的艺人一般都是沿街走着,边走边卖。清代《顺天府志》中,就记有“负长架小箱,以各色面,捏各种人物虫鸟”的艺人卖江米人的内容。这种“长架小箱”,箱内装的就是捏江米人的原料,捏好的江米人就在长架子上展卖。
匣装面人多在北京琉璃厂店家摆卖。《琉璃厂小志》中说:“以江米面捏成人物、鸟兽以及戏剧故事,装入小玻璃匣,可以经久不坏。”
北京的面人艺人有“面人郎”、“面人汤”和“面人曹”等。面人郎的拿手面人是微型面塑。他的面塑人物“水帘洞”、“花果山”,可以放在半个核桃壳内。面人汤的拿手作品是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如“武松打虎”和“托塔李天王”等。面人曹是后起之秀,他1962年制作的《大观楼》面人,人物多达300多个,简直是一部微型立体《红楼梦》。
甜甜蜜蜜的糖人
提起糖人,它的历史也很久远。北宋曾憷在《高斋漫录》一书中,讲述了一个有关“糖狮”的故事。
北宋熙宁(1068—1077)时的上元节里,宣仁太后登宣德楼观灯。召外族亲戚一起上楼欢聚。神宗皇帝赵顼要赏赐外族亲戚礼物。皇帝询问太后赏什么,太后说:“大的每人赏绢两匹,小孩每人赏乳糖狮子两个。”
这乳糖狮子就是糖人的前身呀!因为我们现在说的糖人不是专指糖做的小人,而是泛指糖制的人物、动物等。宋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记录了糖狮子的制法:“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原来狮象等都是用两片合成的模子塑出来的。
明代,有一种祭品“糖丞相”,也是用糖铸塑而成的。这种糖丞相,祀仪之后不能吃掉,就成了儿童玩具。
现在的糖塑基本上不用模子,全靠手艺,用糖加上凝固剂,浇成各种形状。这类糖塑艺人多来自天津。作品大多为花卉和动物造型,其中以糖蝈蝈为生动。
清代以来,糖人工艺转向吹制,这就是所谓吹糖人。清末出版的《故都市乐图考》中,就有吹糖艺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的形象。
吹糖人的方法是用麦芽糖揉软,然后边吹边拉捏,变成各种人物、动物造型。在吹制过程中,同时插入竹签。糖稀遇冷凝固成型,就成功了。这种糖人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它生动、逼真,加上是空心的又很轻巧,玩赏起来很方便。
另有一种糖人不是吹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这种糖人叫“画糖人”,也叫“糖画”。就是将糖熬成糖稀,然后用勺子舀起,慢慢倒在平滑的石板上。倒出的糖稀要呈线状,这样才能顺畅地在平板上作画。画糖艺人要有的绘画技能,才能在平板上用一笔画的方式,迅速画出一幅画来。画的内容多为动物,如龙、凤、虎、蛇等等。画的同时,还要在画上摆一竹签,再在竹签上浇一点糖稀,把竹签凝固在画上。待画凝固,轻轻拿起竹签,就可以举起糖画来欣赏了。
糖画因为是平面的,所以如果面积过大,竹签很容易脱下。因此,糖画不经玩,时间一长就易损坏。
糖人虽然很甜,但也只能看,不可吃,因为它不卫生。正如前面强调的,对待这种甜蜜的艺术品还是留在眼睛里,不要留在舌尖上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