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约在45 亿年前形成,直到24 亿年前才出现了自由的氧分子;数亿年前才逐渐形成了适合生命繁衍的大气系统,然后才孕育出今天的我们。大气层为地球提供了合适的湿度,可供呼吸的氧气,还有“隔热系统”和“防辐射系统”。然而大气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遭遇污染物时,干净的“大气蛋糕”就会变质,影响着人类以及所有地球生命。
颠覆传统科普教育,世界各国**科学家深入浅出为孩子们讲述科学
涵盖宇观、微观、地球、生命、人类等多学科知识,为读者展示世界上zui前沿的科学发展成果和科技发展趋势
专题式的讲述方式,开启多角度深入探究学习模式,培养读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吸纳各领域科学家的多重观点,培养读者的多元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
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让科学不再生硬,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科学世界
小多传媒成立于2008年,是在纽约和北京共同运营的少儿科学和人文内容出版公司,正在逐渐成为面向世界的多媒体儿童教育内容提供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小多汇集全球各地307多位作者、绘者、译者和编辑,这支跨国团队对中西方的文化、社会、历史、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具有在西方国家学习生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他们共同为孩子创作高品质读物,旨在传递zui前沿的科技和人文观点,让孩子们养成智力活动的习惯和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批判能力,养成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人生有更多可能。
微课:PM2.5对人体的危害
大部分源于自然界的微粒(比如花粉、植物孢子、粉土和细沙)相对来说比较大,其大小大概相当于头发丝的直径(10~100 微米),它们叫作PM10~PM100。它们进入空气时,有的迅速沉淀下来,有的聚集成更大的颗粒物,不过,它们当中有80%会进入人体的呼吸道。
在大自然的沙砾面前,人类进化出了能阻止较大颗粒进入肺部和血液的机制。不过这对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PM2.5)就没那么有效了,20% 的PM2.5 会沉积在肺部。这些和细菌或者病毒差不多大小的微粒通常是在燃烧或者其他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比如二手烟以及汽车尾气,其中柴油引擎产生的微粒zui多。
PM1.0( 直径1 微米) 是超细粒子,大部分是燃料在高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一般集中在柴油驱动车密集的高速公路附近。人们正在评估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此作为设定有效管理规则的参数。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颗粒物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鼻、喉、呼吸道、消化道
人在呼吸时,直径小于10 微米的粒子可以越过鼻毛进入鼻腔。鼻神经后面负责嗅觉的区域直接暴露在微粒中,一些微粒会被神经细胞吸入,然后通过轴突进入大脑。一些研究表明,吸入含高浓度PM2.5 的空气,与医院里敏感人群以及缺血性中风死亡人群的增加有关。当血管中产生的血块阻碍含氧血流向大脑时,大脑就会因短暂缺血引起中风。
空气中的PM2.5~PM10 微粒在一天之内就会沉淀下来,而环境中的PM2.5 和更小的微粒可以在空气中悬浮一年,它们对人体的危害也因此格外大。幸运的是,人体已经产生了一种可以阻止这些中等大小的微粒进入血液的保护机制。当异物刺激鼻子时,人往往会打喷嚏,异物也随之被排出。此外,在鼻腔内膜、气管、支气管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它可以捕获PM10 以及不能被咳出或随喷嚏排出的更大颗粒。上呼吸道表面的黏膜层上还有一层纤毛细胞,上面长有一层像毛发一样的东西,叫作“纤毛”,它们就像电动扶梯一样,可以在24~48 小时内将黏液沿着呼吸道不断扫向口腔,而被黏附在黏液中的颗粒物就会随着人的吞咽过程进入消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