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其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从3岁到10岁这一时期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和慈爱的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体现出一股生生不息的对生活的热情与坚强。
《童年/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苏联重要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中的一部。以高尔基童年时期的真实生活为素材创作而成。真实记录了阿列克谢从4岁到10岁期间的岁月,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贪婪暴戾的外祖父卡什林、温暖宽容的外祖母、热情快乐的“小茨冈”、自私的舅舅们等,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但这些人物又充满着昂扬的生命力,倔强坚强。
认识作者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别什科夫,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为了纪念他,他的出生地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被命名为“高尔基城”。
高尔基出身贫苦,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起他开始独立谋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磨炼了高尔基的斗志,促使他将早年的经历著成了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内容梗概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其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从3岁到10岁这一时期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和慈爱的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体现出一股生生不息的对生活的热情与坚强。
写作背量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经常到高尔基所在的公寓做客,在列宁的劝说下,高尔基完成了这部著名的自传体著作。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众多的丑恶和苦难,特别是描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其中,外祖母光明、坚强、乐观、正义,是俄罗斯的希望。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年幼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艺术特色
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作品运用了多视角描写手法,语言生动活泼,选取了作家独特的亲身经历。向时,注意把握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主题——苦难。
作品影响
《童年》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在《童年》中,高尔基真‘实地再现了他自父亲死后到被外祖父抛弃之间短短几年的苦难生活。深刻地批判了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作品中也塑造了外祖母等光辉的形象,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高尔基的这些经历,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
主要人物
阿廖沙: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过程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的缩影。他不向丑恶势力屈膝,坚强而善良,勇敢而自信。生活的困苦并不能使他退却,他总是坚强地生活下去.他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走向光明。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著名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出身贫困,幼年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十岁便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学徒和杂工,饱尝人间的苦难,底层社会成了他真正的大学。通过勤奋自学,高尔基于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代表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海燕》等。
第一章 去外祖父家
第二章 第一次挨打
第三章 小茨冈之死
第四章 火灾中的外祖母
第五章 外祖父
第六章 家庭斗争
第七章 外祖父是一个虚伪的宗教信徒
第八章 好事情
第九章 彼德大伯
第十章 母亲回来了
第十一章 父亲的故事
第十二章 母亲再婚
第十三章 走向人间
延伸阅读
读后感
读《童年》有感
考题直击
参考答案
《童年/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第一章 去外祖父家
也许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快乐地度过的,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和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常人看来,父亲是家庭的支柱,失去父亲,他们孤儿寡母的命运将会如何呢?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的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的脚趾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
母亲跪在那里,上身半裸着,下半身围着红裙子。她用那把我爱拿来锯西瓜皮的小黑梳子,把父亲又长又软的头发从前额梳到后脑勺;母亲老是自言自语,声音粗重而且沙哑,她的灰色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的,大滴大滴的泪水直往下滚。
外祖母拉着我的手,她长得圆圆的,头大,眼睛也大,松软的鼻子挺可笑;她穿一身黑衣裳,整个人都是柔软的,好玩极了。她也哭,哭得挺别致,仿佛挺熟练地伴随着母亲哭,浑身发抖,拉着我往父亲身边推;我躲在她背后,死撑着不愿去;我又害怕又觉得怪别扭的。
我从未见过大人哭,也不明白外祖母再三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跟爸爸告别吧,你再也看不见他了,亲爱的孩子,他不到年纪,不到时候就死了……”
我得过一场大病,刚能下地。我生病的时候记得很清楚:父亲高高兴兴地看护我,可是后来,他忽然不见了,却换了一个奇怪的人——外祖母来看护我。
“你从哪儿来的?”我问她。
她回答:“从上边,从尼日尼来的,不是走来的,是坐船来的,在水上不能走,小鬼!”
这真可笑,使人摸不着头脑。在我们家楼上住着几个染了头发的大胡子波斯人,地下室住着一个黄脸的加尔梅克老头子,是贩卖羊皮的,沿着楼梯,可以骑着栏杆溜下去,要是摔倒了,就翻着筋斗往下滚——这我是知道得很清楚的。可我却从没听说过从水上来的人。
“为什么说我是小鬼?”我问外祖母。
“因为你多嘴。”她笑着说。
她讲起话来亲切、快乐,又流利。从见到她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她要好了,现在我希望她快点领我离开这间屋子。
母亲使我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号哭都在我心里引起新奇的、不安的感觉。我第一次看见她这个样子,她一向态度很严厉,很少说话;她总是打扮得干干净净,妥妥帖帖的,她的个子高高大大,像一匹马,她有一副筋骨坚硬的体格和两只极有劲的手。可是现在,不知为什么,她全身都膨胀起来,弄得乱七八糟,看上去令人怪不舒服的,衣服也全撕得破破烂烂的;头发本来梳得很整齐,像一顶光亮的大帽子,现在披散到赤裸的肩膀上,耷拉到脸上,编辫子的那一半头发,来回摆动着,触动着睡着了的父亲的脸。我已经在屋里站了很久,可是她连一眼也不看我,她老是梳父亲的头发,不断地号啕大哭,眼泪扑簌簌地直流。
穿黑衣裳的庄稼汉和警察从门缝里伸头看。警察气哼哼地叫了一声:“快点收拾!”
窗户是用黑披肩遮着的;披肩给吹得像船帆似的鼓起来。有一次,父亲带我划帆船,忽然霹雳一声雷响,父亲笑起来,用膝头紧紧夹着我,大声说:“没关系,不要怕,大葱头!”
母亲忽然从地板上费劲地挺身站起,马上又坐了下去,仰面倒下,头发铺散在地板上。她紧闭着两眼,刷白的面孔变青了。她像父亲那样龇着牙,声音可怕,突然说:“把门关上……阿列克谢,滚出去!”
外祖母推开了我,跑到门口喊道:“亲爱的人们,不要怕,不要管她,为了基督,请你们走开吧!这不是霍乱症,是生孩子,请原谅,好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