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花园/名家名译全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是美国女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的一部非常优秀的儿童小说。故事讲述了长相难看、脾气古怪的小姑娘玛丽在英国一座大庄园内经历的种种离奇、有趣的事。在这里,友好的大自然改变了她的一切:她的个性由乖戾变得亲切、温柔,蜡黄的小脸儿变得红润,孤单的生活里多了有趣的朋友。这部小说充满了爱与温暖,能够充分感染小读者,告诉他们:在人生之路上,当面对挫折和痛苦时,要学会开启心灵的秘密花园,敞开心扉,微笑面对人生,战胜磨难。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1849—1924),著名英裔美国小说家、剧作家、儿童文学家。她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在英国度过童年,后来由于父亲早逝、家庭困难,1865年,她随全家移民美国。但移居美国后,他们的家境并没有好转,为了补贴家用,她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1877年,她发表了长篇小说《劳瑞家的闺女》,获得成功。伯内特一生创作了40多部作品,但真正让她闻名于世的是三部儿童文学作品——《小爵爷》(1886)、《小公主》(1905)和《秘密花园》(1911)。这三部小说寄托了作者对童年时代英国生活的追忆和怀念,风土人物具有浓浓的英国味,用语也十分典雅纯正,一直被英美家庭视为陶冶子女情操不可缺少的文学读物。
《秘密花园》是伯内特创作的最后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秘密花园》是一个关于大自然的魔力和心灵成长的故事。性情孤僻的小女孩玛丽在父母双亡后,被送到英国姑父克瑞文的庄园里。一次偶然,玛丽闯入了封闭已久的花园,她和荒野小子迪肯、体弱多病的小少爷科林,在花园里一起找到了开启快乐的钥匙。随着花园的复活,他们的心灵也开始复苏,恢复了天真快乐的孩童天性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且,他们还帮助克瑞文先生治愈了心灵的创伤。他们如此神奇的经历,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魔力和生命的奇迹。
《秘密花园》自1911年首次出版后,历经一百多年畅销不衰,被公认为是一部无年龄界限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书中的很多思想仍有启发意义。孩子们喜欢它,是因为它语言平易、情节曲折、充满童话般的浪漫色彩;大人们喜欢它,是因为它思想丰富、寓意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它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放进了一个秘密花园,让他们能从中找到心灵的家园,感悟成长的秘密。
《小公主》是伯内特夫人的另一部儿童文学杰作。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伦敦,主人公萨拉出生在一个富有的英国驻印度的青年军官家里,因母亲早逝,她一直和父亲相依为命。萨拉七岁时被父亲送回伦敦,在明钦小姐办的一所高级私立女子学校就读。由于家境富裕,萨拉刚入学就成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不料好景不长,父亲的突然破产和去世,让她由“小公主”变成了“小女佣”,受尽了校长的欺凌和其他女孩的冷落。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豁达乐观的性格勇敢地面对惨淡的人生,始终保持一颗善良、高贵的公主之心。历经曲折,她最终重新成为身份高贵的“小公主”。
这不是一个灰姑娘式的童话,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故事。作者在作品中生动阐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并不是财富或者地位,而是善良的内心和美好的修养,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活出自己的高贵。《小公主》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传达出的价值观积极向上,所以历经百年依然熠熠生辉。它自1905年初版以来,一百多年来一版再版,流传于全世界。“小公主”的故事也多次被搬上银幕、舞台。
本书是《秘密花园》和《小公主》的合译本。在书中,伯内特夫人以她卓越的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奉上了一场精神盛宴。我们衷心希望这一译本能使读者的心灵得到滋养,人生也由此变得更加丰盈。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英语世界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家,1849年11月24日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一个五金工厂主的家庭。1853年父亲去世,母亲继续经营,直到工厂倒闭。1865年随全家移民美国田纳西州。1872年与伯内特博士结婚,育有二子。1905年,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秘密花园/名家名译全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
谁也没有剩下
当玛丽·伦诺克斯被送到米瑟斯维特庄园的姑父家时,谁都说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不讨人喜欢的小孩。
这是实话。玛丽身体单薄,脸蛋消瘦,浅色头发干枯发黄,还总是一副不高兴的表情。她出生在印度,因为常常生病,所以脸色也是蜡黄的。
她的爸爸曾在英国政府部门工作,总是很忙碌,自己身体也不太好;她的妈妈以前可是个大美人,但她每天只想着参加各种舞会,丝毫不关心这个女儿。其实,她原本就没想要这个孩子,玛丽一出生就被交给印度奶妈照料,让奶妈把孩子带得越远越好。所以,玛丽从小就被藏着掖着,她几乎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唯一熟悉的就是服侍她的印度奶妈和土著仆人。这些人自然对她百依百顺,因为一旦她的哭声吵到女主人,女主人就会大发脾气,那时就不好收场了。
所以,当玛丽长到六岁时,她已经变成一个非常自私、非常蛮横的孩子。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女家庭教师来教她读书,可实在受不了她的脾气,不到三个月就辞职了,后来的老师坚持的时间更是一个比一个短。要不是玛丽自己爱看点书,恐怕她到现在还不识字呢。
在玛丽九岁那年,一天早上奇热无比,她刚醒来就有些烦躁。而当她看到站在床边的不是印度奶妈时,怒火便倾泻而出,冲那人大声嚷道:“你来干什么?我不要你在这里,去把奶妈叫来。”
这个仆人吓坏了,只能支支吾吾地说奶妈来不了了。玛丽不由得火冒三丈,对着她又踢又打。仆人更加惊恐不安,但还是重复着说奶妈来不了了。
那天早上的气氛异常诡异。有几个仆人好像不见了,能见到的仆人也是一个个面如死灰,神色慌张。没有人告诉玛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她索性自己跑到花园里玩了起来。她摘下红色的木槿花,将它们插进小土堆里,假装在造一座花坛。可是她越堆越生气,嘴里嘟囔着一句比一句恶毒的骂人的话,想着等见到奶妈时就这样骂她:“大笨猪!猪养的!”对印度土著来说,被骂作猪可是奇耻大辱。
玛丽咬牙切齿地骂着,突然听到走廊那头有人走了过来,是妈妈和一个帅气的小伙子——玛丽认识他,听说他是个刚从英国来的军官。
玛丽看着他们,但主要还是在注视着妈妈。每次见到妈妈,玛丽总喜欢这样盯着她,因为女主人——玛丽更习惯用这个来称呼妈妈——总是那样美丽迷人,她有着丝绸般的鬈发、精致小巧的鼻子以及满含笑意的大眼睛。她的衣服轻薄飘逸,在玛丽看来就是“全是蕾丝”。那天早上,她衣服上的蕾丝比以往更多了,只是眼中充满惊恐,没有一丝笑意。
“真有这么糟吗?”她那恳求的目光落在军官英俊的脸庞上。
“糟透了,伦诺克斯太太。”军官回答,声音竟有点颤抖,“两周前你就该搬进山区。”
“哦,我知道我应该去。”女主人扭绞着双手喊道,“可我竟然留下来参加那该死的宴会。我真是太傻了!”
正说着,一阵刺耳的号哭声从仆人们住的地方传来,惊慌的女主人一把抓住军官的手臂,玛丽也不由得浑身发抖。
“什么声音?那是什么?”女主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有人死了。难道它已经在你家仆人中暴发了?”军官回答。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真发生了吗?”女主人哭喊着,“跟我来!”她转身朝屋内跑去。
可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玛丽终于弄明白早上诡异的气氛究竟是怎么回事了。致命的霍乱疯狂传播,人们像苍蝇一样死去。印度奶妈昨晚病发,刚刚去世了,所以仆人区才传来那样刺耳的哭声。一天还没结束,又有三个仆人死了,剩下的人纷纷逃走。恐惧弥漫在每个角落,小屋内都是垂死挣扎之人。
第二天,家里已经乱成一团,玛丽躲进自己的幼儿室里,被大家彻底遗忘了,没有人想起她,也没有人需要她。
可怕的事情继续着,而她却浑然不觉,只知道大家都生病了,外面总有神秘的、可怕的声音。玛丽常常哭上一会儿,再睡上一会儿。一天,她爬进空无一人的餐厅,发现桌上还有没吃完的饭。玛丽吃了些饼干和水果,因为口渴,又喝了一满杯酒。酒甜甜的,她并不知道那有多烈,只觉得有些昏昏欲睡。外面的号哭声和匆匆的脚步声让玛丽惊惧不安,她爬回幼儿室,又把自己关了起来。酒精的作用让她几乎睁不开眼,她躺在床上,没多久便沉沉睡去了。这之后的几天,外面发生了很多事,但无论是号哭声还是搬东西的声音,都没有惊动熟睡中的玛丽。
当玛丽醒来时,周围已变得一片死寂,没有说话声,也没有脚步声。她心想,或许大家的病都好了吧,麻烦都结束了。她甚至开始琢磨,那个印度奶妈不在了,以后谁来服侍她呢?新来的奶妈一定有新故事可说,那些老故事玛丽早听腻了。玛丽可不会为自己的奶妈去世而难过,她从来都不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孩子,也从来没有关心过谁。
霍乱带来的混乱和嘈杂使她很生气,因为大家都只顾自己,没有人记得她。现在麻烦结束了,总该有人想起来找她了吧。
可惜,还是没有人来。玛丽躺在床上等着,周围变得越来越安静。地毯上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玛丽低头一看,发现是条小蛇正朝门缝爬去,急着离开这里。玛丽并不害怕,因为那不过是个无害的小不点儿。
她自言自语道:“多奇怪,多安静啊,一丝声音也没有,好像这里只剩下我和那条小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