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于2015年发布《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该意见提出了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指导思想,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指导思想,各省纷纷推进地方高校的转型。吉林省制定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意见》,明确提出,办好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四类大学。云南省发布《关于加强全省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骨干特色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四大类。四川省在《四川省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全省建成15所普通本科转型发展示范院校、200个应用型示范专业、400门应用型示范课程,实现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专业在转型高校中达到70%以上,应用型专业在校生占所在院校在校生的比例不低于80%。
应用型大学的建立,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还需要各高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需要加强应用型教材的建设工作。本教材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编写。本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构建基于对分课堂的章节体系。对分课堂的实施分为三个环节:(1)精讲。告诉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2)独立学习和作业。学生课后独立学习,并完成作业,以此作为课堂讨论的依据。(3)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形成共识,并进行全班交流,老师进行适当的总结。本教材充分体现了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
【内容导读】精讲环节。为学生指出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
【本章重点、难点和热点】精讲环节。结合重点、难点和热点,将知识呈献给学生。
【本章小结】独立学习和作业环节。参考本章小结,课后独立学习本章的内容。
【思考题】独立学习和作业环节。完成思考题,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分析】独立学习和作业环节。案例分析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转课堂任务列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环节。学生必须完成翻转课堂任务列表,作为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理论依据。
【学习实践】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环节。学生必须完成学习实践,作为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实践依据。
二、政府介入的理由
(一)弥补市场失灵(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第一个理由就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经济,可以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这也是市场为人们称道的原因。然而,市场经济也存在种种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市场的分配机制必然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分配不公,甚至使一部分人最终在经济上陷入贫困。市场分配承认个人对财产的占有和劳动者个人天赋与能力的差别。从经济角度看,这种分配机制可以刺激人们不断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对于提高经济效率是有益的;但从社会角度看,这种分配机制会使劳动能力的弱者以及丧失就业机会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无情的歧视和排斥。所以,市场分配机制所形成的收入差距保持在一定限度内,是合理的,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而一旦超过合理的限度,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也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在现代经济社会下,人们已达成一种共识,即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人们的最低生活需要是不应当由市场来决定的,或者说,市场的决定不应该是最终的,政府应该在其中有所作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虽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在初次分配领域干预收入分配,但可以采取收入再分配措施来缩小人们间的收入差距,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正如有学者所说:“社会虽然不能制止老天下雨,但却可以制造雨伞。”这里的“下雨”,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的拉大,而“雨伞”则是指政府的社会保险制度。从政府实施收入再分配手段来看,税收固然是一个重要工具,如通过开征累进的所得税和财产税,可以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征收上来,限制收入差距的扩大;但只有税收手段还是不够的,因为税收只能使高收入者“穷”一些,而不能使低收入者“富”一些,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问题。所以,政府要实施收入再分配还必须使用财政支出手段,即通过财政支出,向低收入或无收入者转移收入,这样才能使低收入阶层有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弥补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私人保险市场提供不足
必须由政府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第二个理由,就是私人保险或商业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保障。商业保险市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私人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导致私人保险市场失灵。比如,个人所面临的风险水平是不同的,如果保险费率按平均风险水平确定,则低风险的个人就会选择退出保险计划,这’将使保险计划不得不再次提高保险费率,其结果必然会使更多的低风险个人脱离保险计划。逆向选择问题又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即每个个人都可以确实把握个人的风险程度,而保险公司却只能掌握并不完全的信息,如果保险公司根据所观察到的平均风险程度来确定保费,就有可能发生低风险个人向高风险个人转移收入的再分配,这样低风险者就会退出私人保险计划。一旦出现了这种逆向选择问题,私人保险市场也就很难单纯向高风险的个人提供保险。另外,由于加入了私人保险,个人就可能淡薄了风险防范意识,甚至可能出现故意发生受保事故的道德风险问题。第二,商业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免费搭车”的问题。比如,社会上难免存在一些短视的个人,他们过分注重工作期的消费,而忽视为自己的养老进行储蓄;尽管有私人养老保险市场,他们也可能不会自愿地加入养老保险,而进入老龄时期则会给社会和国家增添负担,借助于“免费搭车”。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储蓄的道德风险问题。为此,政府就有必要举办一种强制性的养老保险计划,让每个年轻人都参加进来,保证每个公民老有所养。第三,商业保险市场难以抗御系统性风险。比如,高通货膨胀时期养老金会发生贬值,而且每个投保人遭受通货膨胀损失的程度是不同的,显然,商业保险公司抵御养老金遭受损失的能力是比较弱的,也不能将损失在个人之间进行风险分摊,而政府却可能保证养老金的实际价值,使受保人免受损失。第四,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比如,商业意外保险只能在发生意外事故与没有发生意外事故的受保人之间进行再分配,商业养老保险只能在长寿者与短寿者之间进行再分配,而政府举办的养老社会保险则可以通过种种措施实现高收入受保人与低收入受保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又称事先再分配)。
(三)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必须由政府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的收支(特别是支出)便与财政收支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某种函数关系。基于这种联系,社会保险支出随经济周期而发生的反向变化,可能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幅。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社会保险支出的“内在稳定器”作用,也就是在经济繁荣的年代,失业准备基金不但增长,而且还对过多的支出施加稳定性的压力;相反,在就业较差的年份,失业准备基金使人们获得收入,以便维持消费数量和减轻经济活动的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