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论这门课程是从宏观的角度探讨本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设计的概念、产生、发展、任务、目的、分类、流派、设计美学及批评、管理等等。通过这门课程使同学们跳出专业的范围,从学科的宏大视角认识设计,从而为提高设计品味,形成个性风格,改善设计学养奠定基础。
《设计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也可作专业参考书。对于初涉艺术设计的普通读者,通过阅读《设计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其中列举的许多生活事例和设计实例,将带您见识全新的设计天地,为您的成功助一臂之力。对于正在从事设计工作的读者和企业界人士,《设计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可以丰富您原有的设计知识和理论,帮助您打开新的视野,让您科学地思考设计问题。
书后附有主要参考书目,也是推荐书目,如您想继续深入学习,可阅读书目中所列的图书。
《设计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
共生的哲学也就是主张对被现代性所抛弃的双重含义或多重含义的性质重新评价的哲学。共生的设计则是运用东方文化的思想,将西方现代设计中忽视的或被放弃的那些重要的方面,重新认识并加于恢复。共生的设计观是积极的、多元的、创造的、辩证的和循环的哲学观。
共生的设计在生活中常能碰到,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罢了。如一条小溪流穿过一幢建筑是内部空间外部化,是内外空间共生的手法。老子“有无”、“虚实”的论述也具有共生的思想:“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意为搏击泥土作陶器,器中间是虚空的,才能盛水盛物有陶器的作用。这里的虚与实是共生的,没有泥土这个实,便不能限定中间的虚,没有中间的虚就不能发挥目的作用。这些是从造型空间方面来讲的例子,如果着眼于大的方面,共生的设计观有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共生不是历史虚无主义,不否定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优秀成果,选择传统或历史形式作为一种符号标志或构件,赋之以新的含义,将其与现代技术有意识地交织在一起。避免设计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仅是孤立的现代躯壳。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共生,能创造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设计,不同以往经验的设计新形式。
其次,共生是有意识地把异类物混合一起,使之产生多重含义,有时运用装饰的手法,有时通过无形的要素,如审美精神、文化意义等表达,使设计审美不再是单一的现代机械美,而是功能美、技术美、装饰美、古典美组合一起呈现出美的综合体,以此来扩展设计的精神功能,从设计产品自身美感的表达转而适当考虑使用者情感和精神接受的方式,使设计具有多样的、细微的、个性的或感性的意义。
第三,共生强调人性的设计。设计的本来目的是为人,但当代社会在市场竞争获取最大利润的驱使下,颠倒了关系,设计成为赚钱工具。共生的人性化在设计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自然材料的运用,手工艺的恢复可以体现人性特征。自然材料与现代材料相互协调,可避免现代材质的冷漠感。手工艺的技术与现代工业化技术结合,可显现设计的个性特征,消除过多的工业化痕迹。人性的设计不只体现在材料、技术上,更多的是体现在设计伦理中。正常人与生活有障碍者的产品设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产品设计,男性与女性的产品设计等都涉及到设计的伦理问题,这也是人性设计的一个方面。共生的设计观具有相互交流、补充、完善、创造的特性,人性伦理的体现是共生设计科学性、辩证性的精髓。
第四,共生是寻求自然与人类和谐生存的方式。好的设计虽为人:r所造,但宛如天工所开,符合自然与人共同具有的天然与自由本性,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些不顾生态环境规律,一味扩张个体意志的设计实践,摆脱不了狭隘的心胸和观念的局限。共生设计观以大生态的眼光,以爱人类、爱自然、爱一切生命的胸怀,倡导在人的理性原则下的生态设计。
第五,共生打破地域界限,开阔设计视野,将本土化与国际化设计共存,重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独立存在。文化是可以通过交流产生互补作用甚至融合一起的,共生的设计观,还提倡文化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共生主张设计应具有地域特征,同时又兼容接纳国际化设计,以求设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