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致力于语文科观课评教的科学性、体系性建设。强调语文科观课评教的科学理性,主张站在语文学科本位的立场,依据语文科的内在科学性、规律性开展观课评教活动。致力于语文科观课评教体系的建设,让读者读之即能掌握语文科观课评教的方法、要点,提高观课评教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观剧是观艺术家的表演。“我”观“艺术家”不等于听课“我”观“他”。我非艺术者,艺术家自然高于我,我用观赏、欣赏、鉴赏的心情去观,去看,也可以去评。观过、看过、评过之后就结束了,“艺术家”不可能像“他”那样转化为“我”。而听课之后,远没有结束,“他”与“我”紧密相连,“他”引导“我”,“我”化解“他”;“他”有无数的“他”,我也有无数的“我”。“他”“我”之间,“课”为舞台;我他共舞,课即人生。这,大概是做教师的听课、观课、评课的别一种乐趣吧。
以“我”观“他”,化“他”为“我”
听课,观课,评教,成龙老师从学理上做了系统而又具体的阐释,读了很有收获。
如果将这本著作的思想转化到我的学习与工作中来,我想有八个字也许是必要的,即“以‘我’观‘他’,化‘他’为‘我’。”
所谓“以我观他”,就是把我自己放到他的课中去,放到当时的教学情境中去,放到上这个课的老师的文化世界中去。这样听、观、评,就有了体温,就有了学习态度,就有了亲近感。这个上课的人就是“我”,他的不足就是我的不足,他的快乐也应该是我的快乐,或者,我的期待,我的努力,我的痛苦……也正在这节课上呈现。所谓化“他”为“我”,就是用“他”为雕塑初稿,不断地逐步地镌刻出“我”的教学雕像,把“他”的优点化为“我”的优点自不必说,还要把“他”的缺点也化为“我”的优点。
听课不同于观剧。观剧是观艺术家的表演。“我”观“艺术家”≠听课“我”观“他”。我非艺术者,艺术家自然高于我,我用观赏、欣赏、鉴赏的心情去观,去看,也可以去评。观过,看过,评过之后就结束了,“艺术家”不可能像“他”那样转化为“我”。而听课之后,远没有结束,“他”与“我”紧密相连,“他”引导“我”,“我”化解“他”;“他”有无数的“他”,我也有无数的“我”。“他”“我”之间,“课”为舞台;我他共舞,课即人生。这,大概是做教师的听课、观课、评课的别一种乐趣吧。
拜读成龙大著之后,写下点滴学习体会,向大家请教。
陈 军
2017年金秋
成龙,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98年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紫竹校区)。上海市闵行区“成龙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致力于教学逻辑的理性建构,以教师的理性培养理性的学生。上海市中职语文教材编写者,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理性语文》。参与撰写《语文教学三十年变革与典范人物》《教师话语系统研究》等书。曾参加骨干教师全国培训,曾获省级骨干教师称号,曾任省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讲学团成员。向往并努力追求“教书”“读书”“写书”的“三书”生活。
绪论:学理观照下的语文科观课评教 /1
第一章语文科观课评教实施的理论基础/1
第一节对观课评教的基础性认识 /3
一、观课评教的意义/3
二、观课评教的四项原则/4
三、观课评教的三个着力点/6
四、课型类别划分的标准与意义/7
第二节语文科观课评教实施的理论基础/8
一、宏观层面的理论基础/9
二、中观层面的理论基础/13
三、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16
第二章语文科观课评教的实施主体/25
第一节对语文科观课评教实施主体的新认识/27
一、观课评教主体的定位/27
二、观课评教主体观念的确立/28
第二节观课评教教师主体的素养与要求/29
一、理论素养/29
二、能力素养/30
三、情感素养/31
第三节观课评教学生主体的价值确立与观念指导/32
一、确立学生主体的意义/32
二、学生参与观课评教的指导/33
第三章指向课堂的观课评教体系初探/35
第一节评议课堂教学生态/37
一、课堂教学生态的基本含义及要求/37
二、良好课堂教学生态的价值/38
三、评议课堂教学生态的基本视角 /38
第二节评议课堂教学逻辑 /40
一、评议语文科的学科逻辑/40
二、评议语文科学的逻辑/48
三、评议语文科教的逻辑/50
第三节评议课堂教学环节/52
一、评议教学环节的可视程度/53
二、评议教学环节的科学程度/53
第四节评议课堂教学对象/57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57
二、评议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关联程度/59
第五节评议课堂教学效率/59
一、评议的主要维度——时间效率/59
二、评议的主要对象——学生收获/60
第四章指向施教者的观课评教体系初探/61
第一节评议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63
一、评议教师的三种“关注”理念/63
二、评议教师对语文学科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与遵循/67
第二节评议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69
一、评议教师能否确立明晰、科学的教学目标/72
二、评议教师能否安排语文的、科学的教学内容/74
三、评议教师能否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76
四、评议教师能否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77
第三节评议教师的角色定位/78
一、评议教师与语文课程的关系定位/79
二、评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79
三、评议教师与生活的关系定位/80
四、评议教师与知识能力的关系定位/81
第四节评议教师的教学话语/81
一、对语文教师教学话语的基础性认识/81
二、评议语文教师教学话语的视角/83
附 自觉: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与境界
——黄玉峰老师《老王》教学评议/87
第五章阅读教学课观课评教体系初探/99
第一节评议阅读教学理念/101
一、关于阅读教学理念几个关键概念的理性思考/101
二、评议是否遵循教学视阈中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104
三、评议阅读教学的逻辑终点与起点是否科学/107
第二节评议文本解读/109
一、评议文本解读结果是否教学所需/110
二、评议文本解读结果从何而来/111
三、评议教师“喜好”在文本解读中扮演的角色/112
四、评议文本解读结果如何呈现/113
第三节评议课堂教学逻辑/115
一、评议是否遵循阅读课的学科逻辑/115
二、评议是否遵循阅读课学的逻辑/170
三、评议是否遵循阅读课教的逻辑/174
第四节评议课堂教学效果/175
一、评议阅读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175
二、评议阅读教学效果的几个基本视角/176
附 以教师的专业水准确保教学的科学有效
——程翔老师《雷雨》教学评议/178
本书试图思考并回答这样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问题:科学的语文科观课评教如何可能?
这个问题的表述形式源自研读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一书时的灵感,该书介绍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的第一步是论证了一切科学知识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即讨论这些门类的科学成立的条件。”这里,我们借此提出“科学的语文科观课评教如何可能”的问题,以期从哲学层面思考语文科观课评教的理论基础这一基本的、根本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语文科观课评教的体系。这两个方面的内在逻辑体现为,“从哲学层面思考”是确保语文科观课评教科学性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既确立理论基础,也确立观课评教各个环节的理论依据;“建立观课评教体系”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实践理性的一种主张。李泽厚先生认为,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这里,我们所说的“实践理性”,是指将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运用到具体的观课评教实践之中的一种理念。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二者理应互相依存。对于语文科观课评教而言,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是观课评教实践的生命线,体系建立是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获得生命力的条件。
这个问题的提出以及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源自当下语文科观课评教科学性不足、效率不高的现状。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师肩负着语文学科教学及学生培养的重任。怎样实施教学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语文教育理论界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渐趋深入,取得了越来越多对语文教学工作者有启发、有指导价值的理论成果。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不断抛弃沉重的因袭中坚定前行。然而,基本的常识告诉我们,教学工作不是课堂上完成一节课就能了事的,教学工作的改进除了教师对教学本身的不断探索之外,还需总结、反思已完成的课堂教学。所谓“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即立足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不反思课堂、不总结课堂,何来遗憾?实施观课评教,是总结反思课堂的集体行为,是发扬集体的智慧解决个体的问题与集体的问题。王荣生先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的导言中说:“长期以来,尤其是公开课,我们的观课评教往往是就课论课(从上课铃响到下课铃响止),既没有看到教师‘想教什么’与教师‘实际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什么’的复杂关系,也没有把‘想教什么’‘实际教什么’‘实际学什么’与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联系起来。”这段话指出了当今语文科观课评教的弊端,也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语文科观课评教指明了方向。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专家及语文教师开始将观课评教作为学术问题重视和研究,重视的形式多种多样,不管是日常公开课后的评课还是专著期刊的课例评议,都更注重将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移植到观课评教中,也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一定价值的观课评教范例。
回答“科学的语文科观课评教如何可能”这个带有哲学意味的问题,需要以科学理性为基本原则。随意的、盲目的观课评教,不仅无益于语文教学的改进,而且会因其随意、盲目变得有害。对语文教师的施教行为,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对象的了解和尊重,都需要以科学理性为指引。科学的要义,应在于将语文当作语文来看待和实施,也要将语文当作学科来看待且置于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之中。语文学科特性与学科教学共性是一对须谨慎对待的关系。语文教学绝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诸多科学理论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语文学科的个性不能湮没学科的共性。将教育的基本原理、心理学的规律、课程的观念引入思考语文教学改进之道是必要的,它们将为实施语文科观课评教带来有益的启发。评教的理论依据与教学的理论依据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期待科学的施教,同样,评教也需要科学。
语文科观课评教中的科学,首先要求观课评教者加强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学习尤为重要,阅读语文学科专业期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学科专业期刊能给我们提供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以《高中语文教与学》(俗称“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为例,近三年该刊“专题”栏目每期确立一个专题,精选各类期刊的精华,为读者带来新的、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2014年第1、6、8、10期,2015年第1、8、10、12期,2016年第2、6、8、12期,三年共计12期围绕阅读教学专题精选文章;2014年第5、11、12期,2015年第3、6、11期,2016年第1、7、10、11期,三年共计10期围绕写作教学专题精选文章;2014年第3、4、11期,2015年第2、11期,2016年第1、7、10期,三年共计8期围绕高考专题精选文章。其他各期则介绍当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虽非专题呈现,但也属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若长期坚持阅读《高中语文教与学》杂志,至少能够获取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理论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余映潮老师认为长期拥有自己喜爱的专业杂志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最实在的”的做法,余老师说的虽然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但是对于语文观课评教也有启示,试想,语文教师通过长期阅读专业杂志,提高语文教育理论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与观课评教活动中,自然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观课评教。
当然,阅读高质量的语文专业期刊只是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理论快捷的方法,阅读更为广泛的理论专著才是丰厚理论积淀的不二法门,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阅读文、史、哲、教育理论、前沿科学理论、艺术理论等著作,自然会给教学与观课评教带来不尽的灵感与启迪。
为了回答好“科学的语文科观课评教如何可能”这个问题,本书努力运用哲学思维思考语文科观课评教的各个问题。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的特点。抽象性要求思维不停留在具体的现象而进行“形而上”式的思考,批判性最重要的方法是追问与澄清前提,反思性突出既批判外在也针对自身。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的思维传统和各种科学(甚至包括数学)长久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性水平”,“不要求思维离开当下经验去作超越的反思与抽象的思辨以更深入地探求事物的本质”。在语文科观课评教体系建设中,哲学思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教学本质及内在规律性、语文学科本质、语文教学内在规律性、学生认知接受的内在规律性等问题作超越性的反思与思辨的抽象,以更深入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及要求,从而在理论源头上找到正确的理论支撑。
因此,本书特别强调学理的价值,在语文科观课评教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等方面将花较多笔墨,透过这些努力,本书努力传递一种理念与思想:理性与科学,运用哲学思维、辩证法思想去思考语文科观课评教的诸多问题。当然,语文科观课评教问题的背后,实质上也是语文教学的科学化问题。新的学科教学理论不断产生,我们只有以积极的姿态面对新理论,学习新理论,在鉴别中运用新理论,才有可能推进语文教学与语文科观课评教向前发展。当然,强调新理论并非否定已有的、传统语文教学中依然有生命力的理论与方法,此为自明之理,无须赘言。
本书体现的是著者一贯所主张的建设哲学。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批判固然重要,但懂得建设的重要,拥有建设的意识、习惯与能力,更为重要,甚至建设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本书的建设哲学思想体现在对语文科观课评教理论的梳理、建构以及体系的架构上,本书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建设起课堂、教师、阅读教学课、写作教学课、口语交际教学课、复习课六个观课评教的体系,涵盖了语文学科观课评教的各个方面。在各个体系中,本书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运用所确立的理论依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期在观课评教具体方法上发挥“举一反三”的作用。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力图从特殊性中提炼普遍性,从特别的个案找出蕴藏其中的普遍性的教学原理,案例的选择以正例为主,也包括反例。从哲学角度来说,运用普遍性观照特殊性,能够更深入地把握特殊性。在语文科观课评教视阈中,普遍性即教育教学的本质及其规律、语文学科的本质及其规律、学生认知接受的内在规律,特殊性即具体的课堂教学,所谓运用普遍性观照特殊性,即要求我们运用上述理论指导具体的课堂教学评议,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评议才有可能是正确的,才能真正发挥观课评教促进语文教学的作用。
建构语文科观课评教体系,是力求观课评教的科学、高效。建构体系,正是遵循科学准则的产物。体系的建构只是起点,怎样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观课评教体系,不断发挥观课评教促进语文教学的作用,需要广大理论研究者、教学实践者的共同努力。
我们主张以科学理性为基本原则开展语文科观课评教活动,科学是尊重并遵循语文学科实然具有的学科科学性的要求;理性既是一种精神,一种超越情绪、秉持理论依据与逻辑分析的精神,理性也是一种工具,既保证语文科观课评教的科学与有效,也防止观课评教出现谬误。
以科学理性为基本原则开展语文科观课评教,以学理的阳光照耀语文科观课评教——这既是本书撰述的初衷,也更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期待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