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依据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政府、农民、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了一条设施农业的科学发展之路。阿克苏市良种场由政府出面做好土地流转,建设日光温室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四处招揽技术骨干。一批又一批四川农民(川农)不远万里来到园区,自建日光温室进行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戈壁奇葩:新疆阿克苏市良种场设施农业礼赞》既展现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对设施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总结了他们的成功经验,得出了可资借鉴的启示;又对川农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充分挖掘,这些技术经验来自于农民,来自于生产实践第一线,这些接地气的技术更容易推广普及;还提出了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扶持那些掌握了过硬技术的农民扩大生产规模,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农场。
陈青云,博士,教授,1958年10月出生,湖北石首市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1983年公派赴日本筑波大学留学,1989年7月在该校获农学博士学位。1990年回国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工作。自1993年以来历任农业工程系主任、园艺学院副院长、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2011年8月作为第七批疆干部在新疆农业大学工作,先后任农学院副院长、林园学院副院长、设施农业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涵盖日光温室结构优化与环境工程、设施园艺气候区划、无土栽培设施与技术、温室作物生长发育模型等。发表论文近百篇,主编、副主编教材5部,获专利授权4项。学术兼职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副会长、《北方园艺》副主编。
王浩,1970年8月出生,山东鱼台县人,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6月毕业于石河子农学院(现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设施农业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设施蔬菜栽培与生理。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和自治区科研项目8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2部,制订发布设施农业技术地方标准47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自治区优秀科技特派员、优秀科技副县长、自治区农业厅系统专家库成员、自治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首席农技专家。
秦勇,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教授,新疆园艺学会理事。1984年毕业于八一农学院(现新疆农业大学)农学系园艺专业,1995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获得蔬菜学硕士学位。2005年赴日本名城大学进行蔬菜学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35篇,主编教材《新疆设施蔬菜栽培学》、《园艺作物栽培技术》、《蔬菜育苗》、《豆类及芽苗菜》等,曾获自治区农业适用技术推广三等奖。
第一章 戈壁奇葩
一、奇葩芬芳
二、丰厚底蕴
第二章 香自苦寒
一、技术为本,喀什揽才
二、群英荟萃,香自苦寒
三、政策为基,科学制定
第三章 艺超群芳
第一节 间套复种初见神奇
一、芹菜一辣椒/豇豆或菜豆
二、芹菜一辣椒/豆类/甘蓝/生菜/油麦菜
三、黄瓜/苦瓜
四、草莓/甜瓜
第二节 高超技艺二见神奇
一、冷育苗,质量高
二、加沙育苗,有道理
三、前茬施肥,养后茬
四、高温闷棚,效果好
五、翻地深一寸,胜施十遍粪
六、高垄双行,植单株
七、全程防控,疫病无
八、适龄定植,有讲究
九、调节剂,难取舍
第三节 农家技术三见神奇
一、农家技术,农家芹菜
二、五菜同台,合唱高效
三、一室双瓜,同甘共苦
四、草莓熟了,哈密瓜依然香甜
第四节 设施蔬菜家族
一、日光温室番茄秋冬茬栽培技术
二、日光温室番茄早春茬栽培技术
三、日光温室黄瓜早春茬栽培技术
四、日光温室辣椒早春茬栽培技术
五、日光温室西葫芦早春茬栽培技术
六、日光温室茄子早春茬栽培技术
七、日光温室四季豆早春茬栽培技术
八、日光温室芹菜秋冬茬栽培技术
九、日光温室儿菜与棒菜栽培技术
十、日光温室快菜栽培技术
第五节 栽培制度解析
一、如何确立设施蔬菜种植制度?
二、如何安排设施蔬菜茬口模式?
三、因地制宜,发挥“新疆优势”
四、典型周年高效模式简析
第六节 80厘米干打垒里的阳光
一、温室蔬菜对温度的要求及调控措施
二、温室蔬菜对光照的要求及调控措施
三、温室蔬菜对水分的要求及调控措施
四、温室蔬菜对气体的要求及调控措施
第四章 流芳溢彩
一、戈壁奇葩放异彩,求真务实启示多
二、共和国特殊群体,是农民但无耕地
三、家庭农场上台阶,川农梦牵中国梦
后记(我的梦)
南疆行
结了婚,分了家,接下来的日子就得靠小两口自己了。在西充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小两口就一亩多地,他们俩商量,这地就以妻子为主来种,陈林先就想法干点别的什么事情。那时候许多地方都时兴将土坯房改成砖瓦房,砖瓦的需求量大。他就和人合伙开了个烧制红砖的窑厂,先是聘请师傅指导技术,他勤于观察学习,过了半年,烧了几窑,他就基本掌握了技术,能自己把握火候,于是师傅也不用请了。那时候的砖瓦厂全是手工活、力气活,不仅做砖坯、装窑、出窑完全靠人工,还要肩背人扛给客户送砖到家。为了减轻装窑的人力,他还自己动手搞技术革新,做了个手摇式传送带来代替人工背砖装窑。可想而知,他的创业是何等之辛苦,由于竞争也激烈,干了两年下来也没挣多少钱。于是又开始想干点别的什么事情,那时候开始用饲料养猪,而不是传统的用剩饭剩菜喂猪。他就交了50元的学费,进了为期一个月的养猪培训班。培训结束后,他对父母说,你们用传统办法养猪,我用刚学的现代办法养猪,看谁养得好。毫无疑问,是儿子赛过了老子,陈林先养了10头猪,一年下来净赚了2000多元。与此同时,还在自留地里种了一些番茄,那时候番茄还是比较稀罕之物,也卖了一些钱。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所谓的“盲流”,大量农民涌人城市打工谋生。陈林先的伙伴们好多都外出打工闯世界。陈林先小两口觉得总是待在这个穷山沟里,不会有什么出息,也在设想出去试一试,这时候他的父母看到其他人在外打工的孩子,经常给大人送些礼品什么的,总是也希望孩子们能远走高飞,春节时能收到孩子们的礼物之类。其实,这时陈林先就有一个不到20岁的弟弟在外打工,而且就在阿克苏帮先前来新疆的表姐夫种菜。陈林先这时还没有想到去新疆、去阿克苏和弟弟、表姐夫会合,只是有几个西充人在西藏阿里地区搞建筑承包,经常到西充招建筑工,于是他就和几个伙伴们商量,不如到西藏去试试,一来是招工搞建筑,说不准收入要好一些;二来也可去看看具有神秘色彩的西藏阿里到底是啥模样,实在是混不下去就回来。陈林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和四个伙伴,1992年5月18日怀揣着这几年赚的两三千块钱,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开始了他漫长的,且是一去不复返的打工谋生路。没想到,就是这一决定,就是这一去,他就扎根到了新疆阿克苏,而且他们六兄妹都来到了阿克苏安家立业。殊不知,这一变化,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甚至对一个家族来说是多么巨大啊!
西藏,阿里,即使如今对一个内地人来说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不是说想去就能去的地方。从川北西充到西藏阿里,要越过多少山峰,跨过多少河流,穿越戈壁,绕过沙漠,还要翻越海拔5000米的雪山。对陈林先和他的伙伴们来说,是第一次走出西充,第一次出远门,就要到这么遥远陌生的地方,他们的内心的确充满忐忑,既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有些惶恐不安。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妻儿,为了命运的改变而踏上了漫漫征程。陈林先说,对从西充到阿里的这一段经历,现在回想起来都心有余悸,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在成都买到了赴新疆吐鲁番的火车票,那时候车少人多,车厢里挤的是水泄不通,为了节省开支,买的是硬座票,硬是坐了三天三夜才到达吐鲁番车站,这是到达乌鲁木齐前的一个大站,转往南疆的旅客大多在这里下车,再转乘长途汽车到南疆各地。那时候不仅南疆铁路没有开通,公路质量也很差,既窄又颠簸更是弯弯曲曲,从吐鲁番到阿里不用说20年前,即使现在公共交通也是不能直达的,只有从吐鲁番到喀什地区叶城县的长途班车,将近2000千米,要六七天才能到达。沿途要经过托克逊、焉耆、轮台、库尔勒、阿克苏、莎车、喀什等主要地区和城市,每个城市间都是相距数百千米,城市间就是茫茫戈壁,在新疆城市就是在一个一个绿洲上建成的,大城市就是一个大的绿洲,小城市就是一个小的绿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