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太阳系装进一本书里!将太阳系捧在掌上!
宇宙如此浩瀚,即使了解了所有相关的知识,恐怕也难以真正体会到它的宽广无垠。然而,如果把这本书所有的页面连接起来,你就会得到一个以1︰1000亿比例绘制的75米长的太阳系半径模型,或者说是一种新形式的天球仪、浑天仪。
这本书将为你展现75亿千米的太阳系之旅,翻开它或许能让你真实感受到太阳系的广袤深邃,继而思考关于我们人类的终极问题:在宇宙中我们是孤独的吗?
----------
松田行正系列作品
零ZEЯRO:世界符号大全
圆与方
2的冒险
一千亿分之一的太阳系 四百万分之一的光速
一、将太阳系以1000亿:1完整缩入一本书中,每次翻阅都是一场伟大的奇幻穿越之旅。
二、日本鬼才图书设计师作品,荣获多项图书设计大奖。
三、用纸、印刷、工艺完整还原,花普通书的价格,享受原版书的品质。
将太阳系装进一本书里
书本常常被比喻成小宇宙。说到封闭空间的宇宙话题,我总是会首先想到中国古代传说的壶中天。传说,在一只小小的壶中,别有一番天地。
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曾经描述,人可以通过一种拓扑转换,在自己体内移动到全宇宙任何地方,还提供了一幅从头到脚彻底翻转的图像。图中人的身体内部是整个外部世界,内脏则在外面。
受到伽莫夫的启发,日本艺术家赤濑川原平创作了《宇宙罐头》(1964)。他使用一罐普通的螃蟹罐头,吃掉里面的螃蟹后,把罐头标签贴到罐头盒内侧。或许这还不是真正的内脏翻出,但确实是拓扑转换的优秀范例。正如作品名称所示,这也是一个微型宇宙。
靛蓝鹀是一种全身覆盖明亮蓝色羽毛的飞鸟。据说,它在迁徙时,会根据星座的位置来确定自己的路线,就像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古代水手那样。如果我们能以某种方式从靛蓝鹀的记忆中提取出全部星系的信息,那可能就是另一种宇宙模型。
我一直被各种宇宙模型的魅力所吸引,也期待有机会亲手做一个。这本书就是我的最终成果。
我们的太阳系,实际尺寸为50个天文单位(天文单位,英文为 Astronomical
Unit,通常缩写为AU,指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1个天文单位大约是1.5亿千米,50个天文单位就是75亿千米)。我产生了把距离按照1000亿分之1的比例缩小的想法,这样我就能将50个天文单位放到像风箱一样折叠连接的书页中。每页的宽度是125毫米,600页连接起来就是75米,就是75亿千米的1000亿分之1。这样,书中的每一页就可以等比对应太空中的相应区域。
我们经常听人说,要阅读一本书的字里行间,还有留白也很重要。这本书就充满了空白,但是因为它是太阳系的比例模型,那些空白区域恰恰是物理空间的指代物。
很多宇宙模型使用对数比例,对数的数值每增加1就会以一个完全不同的量级跳跃着接近宇宙的尽头。有不少影片和科普书籍阐述过这一观点,纪录片《10的乘方》(Powers of Ten)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部片子基于基斯·博克(Kees Boeke)的著作《宇宙观:40级跳跃中的宇宙》 (Cosmic View The Universe in 40 Jumps, 1957)的思想制作。如副书名所示,指数比例正是产生跳跃的工具。
然而,如果你尝试用指数比例来绘制太阳系,第一个跨页用1~10米的量级,第二个跨页用10~100米的量级,以此类推,你会发现75亿千米只需要13个跨页就完成了,也就是26页。
我想要把本书做成一个连续的、延展的太阳系模型,而不是指数级跳跃、瞬间飞逝的太阳系模型。纵然它只是一个缩影,我也想准确表达出太阳系那种巨大辽阔的感觉。
太阳系稀稀疏疏,行星之间是广袤无物的深邃空间。然而,当我放入所有的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连接各自的近日点和远日点,画出它们所有卫星的轨道,太阳系看起来就不再那么稀疏了。相反,因为有如此多的连接线条,它变得相当复杂和拥挤。事实上,就像电影《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中的那句台词所说,我们并不孤单。想象一下,如果每一根线都承载着一部自己的戏剧,那么太阳系该是如何热闹的一幅图景。
以光速穿越太阳系的75亿千米所需的时间只有短短的7个小时,但宇宙中的距离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除非你决定采用适当的缩略形式,否则根本不可能理解与表达。两种常用的度量单位就是前面提到的天文单位和光速。
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的时间里传播的距离(约为9.46万亿千米)。在这样的表述下,时间单位年被用在表示距离的单位中。这在某种意义上提醒我们,时间和距离是一样的。甚至于对仅仅1米的距离进行定义,也是离不开时间的。
米制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其基本单位米被定义为基于子午线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实测长度的1000万分之1。这个值就成为基准米,并为此制作了金属的米原器尺。
随着测量精度的逐渐提升,人们发现地球子午线的测量数值事实上并不精准。然而此时,米制已经被普遍使用,如果再贸然推出一个新的标准值,将会导致广泛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放弃对子午线的测量,但是仍然以米制为基础,即使它是依据原本并不准确的测量值而产生的。米制的理念原本是要追寻符合自然的完美数值,却不得不向一个基于非精确测量值的人造标准妥协。
可是这个新标准的基础显得尴尬而随意,科学家们再次转向自然寻求答案。经过反复试验,一个新的定义于1960年被采纳,米的新标准被定义为氪86同位素橙色谱线波长的倍数。不幸的是,这个倍数值(1650763.73)还是显得很不自然。
到1972年,精确测量光速成为可能。由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1983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将米的定义修改为光在真空中行进299,792,458分之1秒的距离。米的实际长度事实上与原来的米原器完全相同,但是如此一来,新的定义还包含了时间的概念。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观念上的转变。
因为我喜爱那种基于光的距离与时间的意向,我决定在这本书表现太阳系75亿千米的旅程中,增加另外一个比例尺来呈现每秒钟光所运行的距离。我让书的600页的长度(75米)对应30万千米,在其中插入从每秒4千米(对应书中1毫米)一直到30万千米的速度与距离等数据。你会发现,对比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同类数值,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把看上去无限广阔的太阳系压缩到600页的书中,这让我意识到,太阳系毕竟也是有限的。同时,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也让我想到维克托·瓦萨雷里(Victor Vasarely)的作品。将75亿千米的太阳系旅程压缩至一卷之中,形成了这本书,但是我更想把它看作另一种形式的天球仪或浑天仪。
松田行正
将太阳系装进一本书里
书本常常被比喻成小宇宙。说到封闭空间的宇宙话题,我总是会首先想到中国古代传说的壶中天。传说,在一只小小的壶中,别有一番天地。
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曾经描述,人可以通过一种拓扑转换,在自己体内移动到全宇宙任何地方,还提供了一幅从头到脚彻底翻转的图像。图中人的身体内部是整个外部世界,内脏则在外面。
受到伽莫夫的启发,日本艺术家赤濑川原平创作了《宇宙罐头》(1964)。他使用一罐普通的螃蟹罐头,吃掉里面的螃蟹后,把罐头标签贴到罐头盒内侧。或许这还不是真正的内脏翻出,但确实是拓扑转换的优秀范例。正如作品名称所示,这也是一个微型宇宙。
靛蓝鹀是一种全身覆盖明亮蓝色羽毛的飞鸟。据说,它在迁徙时,会根据星座的位置来确定自己的路线,就像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古代水手那样。如果我们能以某种方式从靛蓝鹀的记忆中提取出全部星系的信息,那可能就是另一种宇宙模型。
我一直被各种宇宙模型的魅力所吸引,也期待有机会亲手做一个。这本书就是我的最终成果。
我们的太阳系,实际尺寸为50个天文单位(天文单位,英文为 Astronomical
Unit,通常缩写为AU,指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1个天文单位大约是1.5亿千米,50个天文单位就是75亿千米)。我产生了把距离按照1000亿分之1的比例缩小的想法,这样我就能将50个天文单位放到像风箱一样折叠连接的书页中。每页的宽度是125毫米,600页连接起来就是75米,就是75亿千米的1000亿分之1。这样,书中的每一页就可以等比对应太空中的相应区域。
我们经常听人说,要阅读一本书的字里行间,还有留白也很重要。这本书就充满了空白,但是因为它是太阳系的比例模型,那些空白区域恰恰是物理空间的指代物。
很多宇宙模型使用对数比例,对数的数值每增加1就会以一个完全不同的量级跳跃着接近宇宙的尽头。有不少影片和科普书籍阐述过这一观点,纪录片《10的乘方》(Powers of Ten)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部片子基于基斯·博克(Kees Boeke)的著作《宇宙观:40级跳跃中的宇宙》 (Cosmic View The Universe in 40 Jumps, 1957)的思想制作。如副书名所示,指数比例正是产生跳跃的工具。
然而,如果你尝试用指数比例来绘制太阳系,第一个跨页用1~10米的量级,第二个跨页用10~100米的量级,以此类推,你会发现75亿千米只需要13个跨页就完成了,也就是26页。
我想要把本书做成一个连续的、延展的太阳系模型,而不是指数级跳跃、瞬间飞逝的太阳系模型。纵然它只是一个缩影,我也想准确表达出太阳系那种巨大辽阔的感觉。
太阳系稀稀疏疏,行星之间是广袤无物的深邃空间。然而,当我放入所有的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连接各自的近日点和远日点,画出它们所有卫星的轨道,太阳系看起来就不再那么稀疏了。相反,因为有如此多的连接线条,它变得相当复杂和拥挤。事实上,就像电影《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中的那句台词所说,我们并不孤单。想象一下,如果每一根线都承载着一部自己的戏剧,那么太阳系该是如何热闹的一幅图景。
以光速穿越太阳系的75亿千米所需的时间只有短短的7个小时,但宇宙中的距离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除非你决定采用适当的缩略形式,否则根本不可能理解与表达。两种常用的度量单位就是前面提到的天文单位和光速。
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的时间里传播的距离(约为9.46万亿千米)。在这样的表述下,时间单位年被用在表示距离的单位中。这在某种意义上提醒我们,时间和距离是一样的。甚至于对仅仅1米的距离进行定义,也是离不开时间的。
米制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其基本单位米被定义为基于子午线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实测长度的1000万分之1。这个值就成为基准米,并为此制作了金属的米原器尺。
随着测量精度的逐渐提升,人们发现地球子午线的测量数值事实上并不精准。然而此时,米制已经被普遍使用,如果再贸然推出一个新的标准值,将会导致广泛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放弃对子午线的测量,但是仍然以米制为基础,即使它是依据原本并不准确的测量值而产生的。米制的理念原本是要追寻符合自然的完美数值,却不得不向一个基于非精确测量值的人造标准妥协。
可是这个新标准的基础显得尴尬而随意,科学家们再次转向自然寻求答案。经过反复试验,一个新的定义于1960年被采纳,米的新标准被定义为氪86同位素橙色谱线波长的倍数。不幸的是,这个倍数值(1650763.73)还是显得很不自然。
到1972年,精确测量光速成为可能。由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1983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将米的定义修改为光在真空中行进299,792,458分之1秒的距离。米的实际长度事实上与原来的米原器完全相同,但是如此一来,新的定义还包含了时间的概念。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观念上的转变。
因为我喜爱那种基于光的距离与时间的意向,我决定在这本书表现太阳系75亿千米的旅程中,增加另外一个比例尺来呈现每秒钟光所运行的距离。我让书的600页的长度(75米)对应30万千米,在其中插入从每秒4千米(对应书中1毫米)一直到30万千米的速度与距离等数据。你会发现,对比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同类数值,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把看上去无限广阔的太阳系压缩到600页的书中,这让我意识到,太阳系毕竟也是有限的。同时,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也让我想到维克托·瓦萨雷里(Victor Vasarely)的作品。将75亿千米的太阳系旅程压缩至一卷之中,形成了这本书,但是我更想把它看作另一种形式的天球仪或浑天仪。
松田行正
设计师、作家、出版人、电吉他手。日本特立独行的书籍设计界的奇才。设计图书的同时,他经营了一家名为牛若丸的小型出版公司,以贯彻图书是艺术品这一理念。自1985年起松田行正开始主持牛若丸出版社。牛若丸的特殊之处在于所有的出版物都是由松田行正自著、自编、自己发行,如此这样一年出一到两本书,坚持了20多年,独立出版了20多本书,名扬出版业。松田行正的作品题材广泛,从艺术、语言文字、神秘符号到自然科学知识无所不包。他为每一个题材设计出与主题相契合的装帧形式,使得书的内容与书本书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带有其鲜明的个人特色,体现出其独特的匠人精神,形成一些具有独特美感的主题图书,包括《零ZEЯRO》《圆与方》《2的冒险》《一千亿分之一的太阳系┼四百万分之一的光速》《密码》《偷窥一本书》《符号事件簿》《线的事件簿》《飞碟物语》《81面相》《眼球谈/月球谈》《绝景万物图鉴》等。他在多家设计类杂志上开设专栏,论述设计理念与实践的文章集结成《开始物语》《图地反转》《眼的冒险》《线的冒险》《时的冒险》等书。
曾获奖项:
日本书籍出版协会理事长奖
讲谈社出版文化奖
文部科学大臣奖
日本印刷产业联合会会长奖
东京都知事奖
目录
前言:将太阳系装进一本书里
本书使用说明
1000亿分之1的太阳系┼400万分之1的光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