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节选)
喜欢读小说的读者朋友都知道,在1726年的英国,出版了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即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这部作品是英国贡献给世界的经典,在中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被列为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书目。作品中描写的小人国与大人国深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是,我们是否知道,在此书出版约九十年之后,中国也出现了一部经典小说作品,其中也写到了大人国和小人国,与《格列佛游记》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除了大人国和小人国之外,这部作品还写了更为奇特的君子国、无肠国、玄股国、犬封国、黑齿国、白民国、淑士国、两面国、巫咸国、歧舌国、女儿国等四十多个奇异国度,有着无数富有奇思妙想的情节。这部作品,就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
李汝珍一如其他著名的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作家一样,生平比较模糊。现在,根据胡适先生《〈镜花缘〉的引论》一文推断,他的生年大约在乾隆中叶(约1763);他死时约当道光十年(约1830)。这一推论虽为约数,但检验与作者相关的材料,大体合于实际。
李汝珍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字松石。大约二十岁左右,他的兄长李汝璜到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做官,他随兄来到此地,拜著名音韵学家凌廷堪为师,学习音韵之学。嘉庆十年(1805),李汝珍到豫东任县丞治理黄河泛滥的问题。此后他的生活便没有细致的载录了。
李汝珍的一生写了不少学术著作,如他最擅长古音韵学,著有《李氏音鉴》;此外,他也比较擅长棋艺,亦著有《受子谱》一书。而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花费时间最多的书,便是《镜花缘》。在《镜花缘》最后一回中,他自己说,恰喜欣逢圣世,喜戴尧天。官无催科之扰,家无徭役之劳。玉烛长调,金瓯永奠;读了些四库奇书,享了些半生清福。心有余闲,涉笔成趣,每于长夏余冬,灯前月夕,以文为戏,年复一年,编出这《镜花缘》一百回,又说小说家言,何关轻重!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则可以知道,此书的创作历程颇长,或有三十年之久。而此书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苏州原刻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则可知,此书的写作从李汝珍二十多岁便开始了。
《镜花缘》的主要情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类似于楔子。这一部分写蓬莱山百花仙子赴西王母寿诞蟠桃宴,献百花酿为王母祝寿,嫦娥欲百花仙子下令百花齐放,以为王母助兴,百花仙子抗命不从,并立誓若百花在不应齐放时违令齐放,情愿坠入红尘。其后心月狐下凡,嫦娥怂恿其令百花齐放,以显威名。心月狐转世为武则天,篡唐为周,并镇压了徐敬业之起事。一日天降大雪,她因醉下诏命百花同时盛开,而此时百花仙子正在麻姑洞府弈棋未归,众花神无以请示,又不敢违抗武则天的命令,便一日之内竞相开放,由此触犯天条,被贬到人间。
第二个部分是全书游历的汇总。这一部分写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赴京赶考,得中探花。然遭人陷害,被革去功名,降为秀才。唐敖对仕途灰心丧气,便随妻兄林之洋及舵公多九公一起出海游历。他们路经多个国家,见识了各种奇人异事、奇风异俗,并结识了由十二名花仙转世的女子。唐敖不仅搭救了流落海外的十二名花,更因机缘服食跃空草、朱草等异物,有负重、跃高之能力,也坚定其出世离尘之念,最后入小蓬莱成仙。
第三个部分则以贬谪尘世之仙子应试女科登黄榜而归结。唐小山得知父亲隐居小蓬莱,思父心切,随林之洋出海寻父,游历各处仙境,来到小蓬莱,从樵夫那里得到父亲的信,让她改名闺臣,去赴才女考试,考中后父女再相聚。唐小山回国应试,武则天开女科,录取百人,一如泣红亭石碑所录。众才女相聚红文宴,弹琴赋诗、论学说艺,各显其能。唐小山再入小蓬莱,寻父不返。此时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后代又起兵反周,攻破长安城外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关,拥立中宗复位。武则天被尊为太后,她又下诏,来岁仍开女科,并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红文宴。
中国小说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极大,比如说受史官文化影响而重历史表达,同时因史官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尽量减少脱离历史与现实的想象,这当然给中国小说带来厚重的风貌,但同时也不可讳言,使得中国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少了想象方面的开拓。但《镜花缘》却是一个例外,比如书中依据各种文化资源(如《山海经》等)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国度。如君子国,其好让不争,唯善为宝,甚至买卖双方争论之焦点竟在买家要贵买,而卖家则要贱卖。大人国之国人比普通人高,脚下都有云雾显示其人之品质,官员都用彩绫遮盖,因为脚下都是恶云。无肠国最有趣,其国人没有肠子,所吃食物,在腹中均不停留,所以富贵之家,都把排泄物收好,给仆人或丫鬟再吃,甚至于再三再四地这样循环。无继国无男女之分,故不生育,无子嗣,但其人死后身体不朽,一百二十年后又活转回来,故其国称人死为睡觉,而将活着的状态称之为做梦。小人国的人不到一尺,寡情而无信。两面国的人都长着两张脸,分在前后,一张善良随和,一张凶狠阴险,他们一般只露出笑脸,而脑后往往用浩然巾遮住,因是恶脸。穿胸国,其人行为不正,渐渐心离本位,故胸前一大洞。豕喙国,人皆长一猪嘴,撒谎成性。伯虑国之人一生最怕睡觉,生怕一睡而不醒,于是终年昏沉,勉强支持,无快乐可言,年纪轻轻就须发皆白。
这些国度的创造,当然汲取了某些传统文化的因子,但总体上来说却充满着丰富奇幻的想象,面对《格列佛游记》这样的作品,正相颉颃。而且,这种想象又不完全是纯粹的艺术幻想,而是蕴含着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如前所举,君子国正为对小人喻于利之社会情态的讽刺,大人国之嘲讽官员、无肠国之揭露富人、两面国之刺穿表里不一者、豕喙国之揶揄撒谎者、伯虑国之嘲笑蝇营狗苟者,均非故意夸张而炫人耳目,而是将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表现用变形的方法创作出来的,从而有着极强的艺术张力与喜剧效果。
李汝珍(约1763约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人称北平子。他自由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但无意求取功名。他学问渊博,精通诗文、壬遁、星卜、象纬、音韵、书画及岐黄之术等,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是《镜花缘》,此外还著有《李氏音鉴》、《受子谱》等。
张友鹤(1907─1971),安徽安庆人。著名的古典文学校注家,报人。1949年前曾担任《民生报》、《时事新报》的编辑和记者,还创办了《南京晚报》。1949以后校注出版了《唐宋传奇选》、《镜花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