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武陵山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定 价:46 元
丛书名: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 作者:刘安全 著
- 出版时间:2017/12/1
- ISBN:9787514187168
-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127.64
- 页码:21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武陵山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采用“文化与其生境互动”的分析框架来解读武陵山区民族乡村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主动选择、调适等一系列发展行为。将武陵山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文化建设来研究,倡导活态的乡村文化可以用一定技术性措施让它们重新回到劳动链和社会生活之中。
从分析乡村文化的层次性出发,探究由于传统文化受传统社会制度和政治因素所制约,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探究乡村文化发展的地方性知识体系的解构与选择,和现代性因素渗透与重构的多元动力的作用机理。当代武陵山区民族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种既认同乡村传统,又面向现代社会多样化发展的新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相对接的当代社会中,一方面,乡村文化既要努力传承和取舍自身的文化传统,又在不断地吸收现代性知识以不断适应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以伸张人民权利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战略和政策,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先进的文化指引着乡村文化发展,用技术性措施进行着科学合理的文化指导和文化控制,从而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
新乡村文化的建设就是以乡村作为文化传承主体在新时期的文化选择,承担着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乡村文化新体系的历史使命。乡村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现代化的洪流,现代化带来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及制度等现代性知识体系势必对传统的地方性知识产生冲击。对现代化以及现代性知识的来到,乡村人们并没像一些学者想像的那样手足无措,而是在固守其某些传统(如人鬼神世界观等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神秘学范畴)之外,乡民们更多地表现出对现代知识的顺应和渴求。现代文明知识,通过教育来丰富乡村人们的知识系统;通过法律规范确保了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关系;通过市场调节建立和完善了公平的市场运作环境;通过信息技术让乡村与世界联在一起,从中倡导了世界发展的价值观。
一、本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也是最具稳定性和柔韧性的乡村文化秩序,正在由城镇化一并而来的乡村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生了历史性变迁。乡村文化依附在乡村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结构之中,是乡村社会组织的深层次反映和内在价值的体现。然而,以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化使得乡村这一人类最为传统居住形式加速没落。作为乡村人日常生活的乡村文化也因其文化生境改变而受到强烈地冲击。传统生计方式的遗失、群体性民俗活动减少、民族服饰的存封,等等,无不彰显着乡村文化的日渐式微。而另一方面,先进的科学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乡村的进程与其城镇化进程并不适应,甚至远远落后于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的缺失和滞后发展问题,已然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重要问题,需要研究者探索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建设同步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
本书立足于乡村文化自身发展张力,梳理近现代以来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探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在农业现代化、文化交流互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新因素影响下传承创新路径的自我选择,为繁荣民族地区文化.稳定民族地区社会提出建议。服务于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丰富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研究内容,利于保存和保持传统少数民族社区的民族特色以及相助于传统少数民族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是乡村文化主体研究,即是梳理乡村文化概念,并区分其与村落文化、乡土文化、农村文化的异同。村落文化是与村落这一人类物质创造相应的文化系统,由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村落环境中创造出来。乡土文化突出了中国传统社会“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由乡村人顺应社会背景和具体生活处境而建构出来的行为原则和关系模式。农村文化则是指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在笔者看来,乡村文化是与乡村生境相适应的新乡村文化,是当代中国乡村人们(不仅仅是农民)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的行为选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市场相结合的新乡村文化系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承载着“中国梦”的美丽乡村建设赋予了她新的内涵。
二是梳理近现代以来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历史发展线条来分析政府主导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找实现现代化的适当路径,对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进行了或强制性、或引导性、或自发性的建设。从1909年清廷新政、孙中山乡村建设、村本政治等国民政府乡村建设运动以及国民党对乡村实施从“自治”到“保甲”的乡村控制政策,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改革,为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积累了丰富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是从乡村文化及其生境互动关系研究中,梳理武陵山传统乡村文化与其自然生境同构,以及社会人文生境对其内涵的建构,并通过武陵山区乡村实地考察,对不同类型的文化环境作类别式调查,形成较全面的少数民族传统乡村文化发展的民族志素材。
四是考察分析当代武陵山区乡村文化传承的现代性路径,并以来凤县创新摆手舞文化、龚滩古镇旅游开发与文化发展、湘西学校传承民族文化以及黔江板夹溪十三寨生态博物馆建设为具体案例,总结乡村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同发展与建设途径和手段。并从政府主导、产业拉动以及文化自觉三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文化当代传承创新的动力与局限。
五是探讨当代武陵山区民族乡村文化发展与建设的可行模式。从地方性知识解构与现代文明知识体系渗透两个方面的结合来建构新的乡村文化。武陵山区乡村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与建设,需要通过情境实验的方式,使传统的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知识体系进行磨合,将两种知识体系中的优秀文化因子有机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应于当代乡村人们生活与价值观的新乡村文化体系。
刘安全,1974年2月出生,男,土家族,湖北省来凤人,法学(民族学专业)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现为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项;参与主研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家民委课题多项。出版专著1部,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民族研究》等民族学类重要期刊发表相关期刊论文20余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化研究视阈中的中国乡村
第三节 指导性文化变迁、文化控制与文化传承创新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近现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乡村文化概念解析
第二节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与理论探索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与思想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文化建设与改革
第三章 武陵山区乡村文化及其特征
第一节 武陵山区传统乡村文化类型及其特征
第二节 武陵山区城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四章 武陵山区乡村生境变迁及其文化发展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中武陵山区乡村文化与其生境的同构
第二节 武陵山区乡村社会文化的近代传统
第三节 武陵山区社会现代转型与乡村文化变迁
第五章 武陵山区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现代路径
第一节 来凤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与创新
第二节 龚滩古镇的旅游产业开发
第三节 学校里的民族文化课堂
第四节 板夹溪十三寨生态博物馆的文化陈列与展演
第六章 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动力与局限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发展
第二节 产业拉动与乡村文化建设指向
第三节 文化自觉与乡村民办文化诉求
第七章 武陵山民族地区和谐乡村文化发展与建设
第一节 新时期乡村文化发展与建设起点
第二节 武陵山区乡村文化发展与建设的目标
第三节 武陵山区乡村文化发展与建设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