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的研究在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递进支持下,在对当前代表性研究进行归纳式梳理的基础上,对耕地保护补偿的理由、依据、模式、标准和应用方式进行了连贯的系统阐述,其中不乏土地科学研究的新技术范式的引入,构建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双纵双横+市场”型补偿模式,并依据福利经济学基本理论实证构建了耕地价值函数、测得了补偿标准;难得的是,《中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在既定的规范研究之余也处处为决策部门对理论成果的运用提出意见、给出基本原则和路径,在补偿效力预测与补偿方式选取等方面也为后续研究者留下了思考和继续探索的空间,搭建了一个可能的研究范式。是目前国内同领域研究中较为全面、实践指导意义较强的一部学术著作。
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和国土资源管理的核心纲要,耕地保护制度的建立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一方面,耕地资源生态、社会等非经济价值的“高竞用性”和“低排他性”导致其配置的“市场失灵”是政府实施外部干预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中国人口总量巨大而宜耕土地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已跌至1.52亩,不足世界水平的45%,644个县市人均耕地保有量低于0.8亩的警戒值,已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重大威胁,是实施耕地保护的现实根源。
多年的耕地保护实践验证了其维护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更使其优化国土利用空间格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村长期经济活力等价值得以显化;但其同时也暴露出了“权责过度集中于政府(主体单一)”、“过分依赖强制性约束(手段单一)”、“重视数量、轻视质量、忽视生态(目标单一)”等机制设计问题,造成其执行绩效低下,耕地流失、质量下降、生态恶化日趋严重。而这种耕地资源配置“政府失灵”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现行耕地保护制度单纯强调对耕地利用的外部约束,却忽视耕保主体由于耕地利用限制而承担的巨额经济机会成本损失,挫伤了耕保主体的积极性,造成了不同地区间、城乡土地利用选择间和不同社会群体间三方面土地利用效益冲突。
自2005年起,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消除城乡间、不同社会群体间由于耕地保护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机会不均等,通过对耕地保护主体机会成本损失的合理补偿,促进耕地资源价值外部性内部化,弭平耕保主体与社会整体间的价值取向差异,形成对其自觉自愿保护耕地的内在激励,从而增进社会公平、提升耕保绩效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与此同时,地方性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亦相继在一些农业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得到了实践尝试,成效可圈可点。
理想中,耕地保护补偿的本质思维在于以经济手段和激励思维式的耕地保护措施补充和替代传统约束性手段——以“协商”替代“命令”,以“互利”替代“掠夺”,以“公平”促进“效率”;这是一种对中国土地公有制框架下传统耕地保护形式和思维由“辅助”到“补充”再到“革新”和渐进式改良。但目前该机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尚不成熟,补偿的模式、标准、资金来源、分配方案等问题远未得到有效解答,造成全国耕保补偿机制建设举步不前。
鉴于此,本书以耕保补偿五大核心问题,即“为何补(补偿依据)”、“谁来补(补偿主体)”、“补给谁(补偿对象)”、“补多少(补偿标准)”、“如何补(补偿方式)”为主线。在系统梳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运用“政策供给强度时间线(AFPRSS)+重点政策评述+实证统计分析”的方法,剖析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土地产权限制措施、执行绩效、与“三个单一”机制设计问题,将耕保制度所造成的区域间、城乡间和社会群体间的土地利用效益冲突作为耕地保护补偿的现实依据。另一方面,综合政治哲学的公共负担平等说、特别牺牲说以及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构建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基础指导理论框架;并基于古典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中外部性内部化的基本原理剖析耕保补偿的土地价值分配调整机理,推导补偿“三原则”,作为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而,基于以上理论与现实依据,开展三方面研究:
首先,对前期研究成果“全国耕保补偿双纵双横模式”进行了重新构建。在纵向上,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设计了“中央一省”以及“省一县”的补偿资金分配指标体系及资金运行方案;在横向上,基于耕地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综合价值的人均占有量核算,对全国各省区进行了横向补偿实证分区,设计了“政府主导型”省际横向补偿运行方案;并基于基层耕保补偿管理实践需求的分析,对“市场主导型”的县级横向“土地信托”补偿模式进行了预探索。
柴铎,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柴铎,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柴铎,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柴铎,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由管制走向激励
——耕地保护制度的自我进化
第一节 耕地保护补偿的背景与政策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内涵解析
第三节 各章内容安排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耕地保护补偿研究与实践述评
第一节 国内外耕地保护补偿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第二节 国内现有地方性耕地保护补偿实践评述
第三章 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执行绩效与利益冲突分析
第一节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发展与政策梳理
第二节 中国耕地保护的执行绩效分析
第三节 现行耕地保护制度下的社会利益冲突与形成机理
第四节 耕地保护补偿对消除耕地保护利益冲突的作用
第四章 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框架构建与机理解释
第一节 耕地保护补偿的指导理论框架构建
第二节 耕地保护补偿的机理解释与指导原则
第五章 中国耕地保护补偿的模式设计与运行方案研究
第一节 耕地保护补偿“双纵双横”模式的总体架构
第二节 纵向补偿:中央到省的资金运行方案研究
第三节 纵向补偿:省到县的资金运行方案研究
第四节 “政府主导型”的省际横向补偿方案研究
第五节 “市场主导型”的县级横向补偿方案研究
第六节 全国耕地保护补偿模式研究总结
第六章 中国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与资金需求测算
第一节 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核算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的理论推导
第三节 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与资金需求的实证核算
第四节 全国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研究总结
第七章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支出运用研究
第一节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使用原则
第二节 耕地保护补偿手段的对比与适用性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设想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耕地保护补偿农户意愿调查表
附录二:县乡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三:县级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分配指标初选专家调查表
附录四:县级耕地保护补偿分配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