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影响大的地方剧种,它囊括了中国戏曲的高腔、皮黄、梆子、昆腔以及灯调五大声腔体系,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剧目,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堪称巴蜀文化的优秀代表。《川剧史话》是一部关于川剧历史的通俗读本,作者谙熟川剧艺术及其变迁,以流畅的文笔、翔实的史料阐释了川剧的诞生和长成,对声腔音乐、行当特征、作家作品、著名演员等都有生动的叙述。
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影响大的地方剧种,它囊括了中国戏曲的高腔、皮黄、梆子、昆腔以及灯调五大声腔体系,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剧目,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涌现了难以数计的表演艺术家、作家、音乐家等,堪称巴蜀文化的优秀代表。我生长在成都,从小就跟随长辈进剧场看川剧,留下了一些难忘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看了《柳荫记》,从此爱上了川剧。然而真正和川剧结缘、对川剧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是在1983年我调到省委宣传部工作以后,负责振兴川剧工作的时候。我曾作为领队,率川剧团参加西柏林地平线艺术节,并在联邦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巡演,继又两次率川剧团赴日本演出。1990年我率四川芙蓉花川剧团的《芙蓉花仙》剧组到日本演出,当时,因为一场政治风波的影响,日本方面降低了对我国的接待规格。但是,川剧的大幅广告却在东京等大城市街头伫立,我们在日本巡演一个月,所到之处皆引起轰动,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和欢迎。时任我国驻日公使的唐家璇高兴地对我说,“川剧在日本取得了别的工作所不能取得的作用”。这些经历,加深了我对川剧的认识。因此我也是振兴川剧工作坚定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川剧的发展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剧团减少,剧场拆迁,演出日渐减少,这些都阻隔了川剧与观众的联系。中青年一代大多只看过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变脸、吐火,而没有看过川剧,许多人误以为川剧就是个“玩意儿”,实则大谬不然。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川剧,喜爱川剧,是一项有待加强的工作。2006年以来,随着川剧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的演出活动、各种介绍研究川剧的书籍逐渐多了起来,《川剧史话》即为其中之一。
《川剧史话》分为源流寻踪、声腔音乐、剧目揽胜、作家作品、行当特征、绝技绝活、名伶名戏、传承发展八个部分,从宏观上概述了川剧的整体风貌,同时将笔墨更多地倾注于川剧经典、独有剧目、绝技绝活和表演艺术家的介绍,彰显川剧的地域特色和剧种风格。作者在论述川剧剧目特点、风格特征的同时,重点分析了《拉郎配》《乔老爷奇遇》《情探》《文武打》等十大经典剧目的特色和价值;在介绍绝技绝活之际,增加了川剧艺人创造变脸、踢慧眼、变口条、藏刀、耍火等技巧的来源和逸闻趣事,同时以图片剧照为佐证,方便读者阅读欣赏。作者在介绍川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如魏明伦的《巴山秀才》《变脸》《易胆大》,徐棻的《死水微澜》《马前泼水》,隆学义的《金子》,谭愫的《山杠爷》之时,也没有忘记演绎这些作品的表演艺术家,如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大奖的沈铁梅以及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刘芸、陈智林、田曼莎、陈巧茹等人的艺术人生和精彩华章,在书中都有简洁精炼的述评。全书古今兼顾,关注当下,客观公允,充实可信,文风活泼,图文互照,且不乏趣味。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也有遗珠之憾,但初识川剧者可循此路径进入川剧艺苑,观赏民族艺术之奇葩,品味巴蜀文化之魅力。
2015年是中共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号召的第三十三个年头,正好是杜建华从大学毕业进入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今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工作的第三十三年。三十多年来,她从一名青年学生成长为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出版、发表过不少关于川剧的书籍、文章,参与过不少川剧的重大活动,这本身就是一段值得书写的历史。于今,由于年龄原因她退出了领导岗位,仍然愉快地从事川剧研究、教学工作,主持、参与多个研究项目,并且将儿子也带入川剧研究工作,值得嘉许。希望杜建华同志能够坚持在川剧研究的道路上走下去,为川剧的保护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杜建华,研究员,1956年9月出生于重庆市,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分配到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工作至今。1997年被评聘为研究员,2003年任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2005年任《四川戏剧》杂志主编,现任四川省川剧研究院院长。
序
一 源流寻踪
1.川剧形成的社会及人文背景
2.川剧形成的标志及其重要班社
3.四条河道及其省外传播
4.民国年间川剧的发展
二 声腔音乐
1.高腔
2.昆腔
3.胡琴
4.弹戏
5.灯调
6.场面
三 剧目揽胜
1.剧目来源
2.剧目构成
3.剧种风格和喜剧精神
4.经典剧目
四 作家作品
1.晚清及民国时期的著名剧作家
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川剧作家
3.改革开放时期的著名剧作家
五 行当特征
1.小生
2.须生
3.旦
4.花脸
5.丑
六 绝技绝活
1.变脸
2.踢慧眼
3.藏刀
4.变口条
5.耍火
6.耍靴子
7.绳吊
8.打叉
9.代角
10.眼中情丝
七 名伶名戏
1.历史星空——晚清及民国时期的重要演员
2.名家辈出——新中国名家名戏
八 传承发展
1.创作演出的新趋势
2.遗产保护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