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挖掘科技发展史和经济史中的相关史料提炼观点和路径,而不依靠深奥的数学模型和精深的计量分析得出结论。本书认为,就经济增长而言,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事实上,历史上很多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前沿的国家并未因此而实现大发展。如古代中国、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荷兰,他们都曾在某些技术创新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由于这些技术并没有明显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仅仅被用于某些特殊的领域或特殊的群体,终停止了发展的脚步。技术创新,尤其是突破型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观原动力,而市场容量则是经济增长的客观原动力。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本书主要是描述性的,意图通过梳理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人应该进行能力的攀登,否则天空的存在又有何意义?”(【美】约翰?勃朗宁)
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为王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无论如何表述,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我们再一次身处剧烈变革的时代,毋庸置疑,这确实是中国实现增长的机会。
技术 | 缺乏科技创新支撑的昔日帝国,只能“昙花一现”;英国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减弱,从“日不落帝国”沦为二流国家;美国因具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独领风骚。
市场 | 古代中国、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荷兰,都曾在某些技术创新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这些技术仅被用于某些特殊的领域或特殊的群体,并没有通过市场容量拓展而根本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未能对国家的发展起到支撑。
经济增长 | 真正伟大的国家,无一不是伟大的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开拓者。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实现经济增长是大国崛起的成功之道。
中国 |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回望李约瑟的发问,中国要成为世界经济的翘楚,就必须通过突破型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革命并不断扩大市场容量,实现增长。
序 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俞 乔
自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学术界通过对经济增长源泉的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试图解释经济增长,以描绘经济增长的本质,揭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例如,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经济增长的需求侧因素;而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则是供给侧要素。同时,经济增长还受制度(包括文化)、区域、民主、健康等非经济要素的深刻影响。这些理论既是对已有经济增长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经济增长路径的指导。然而,现有文献着重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不同要素,虽然这些研究对于深入认识经济增长极为重要,但对于了解经济增长全景及内在逻辑仍嫌不足。
许涛的《超越:技术、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历程》一书在此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他通过对经济史和科学技术史的梳理,提出超越式经济增长的概念,并指出突破型技术创新引发的产业革命和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是实现超越式经济增长的两大推动力量。超越一词具有超过、跨过、跳跃的意思,作者在这里使用超越,指的是经济增长跨过原来的轨迹,进入新的更高的轨迹。在广泛掌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作者梳理了英国、德国、美国、法国、苏联和日本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若干主要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得失。作者还对技术创新与金融结构的关系、中国城镇化、经济全球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作者的研究对认识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理解经济增长、进而指导中国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益处。另外,作者掌握资料丰富、论述清晰,书的可读性较强。
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首先需要生产工具的改善。从石器时代到农耕时代,再到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生产工具的改善一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历史。虽然没有人会将人类与黑猩猩混为一谈,但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
许涛,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经济、金融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地经济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经济增长、金融、区域经济。在《经济研究参考》《中国外汇》《国际金融》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曾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研究课题。
前 言/001
第一章 世界经济史上存在超越式增长吗/001
第二章 超越式经济增长因何而来/026
第三章 改变世界的突破型技术创新/058
第四章 市场容量:广阔天地大有可为/095
第五章 英国成为世界引领者/134
第六章 后进国家的崛起——德国的革命/179
第七章 头脑灵活的“年轻人”——美国崛起/215
第八章 美国的经济霸权/248
第九章 追随者的足迹/282
第十章 资本:技术创新的推手/319
第十一章 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以美国为例/358
第十二章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以德国为例/380
第十三章 “新常态下”中国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402
第十四章 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443
第十五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路径/499
参考文献/531
后 记/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