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9 元
丛书名: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县城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下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机制研究
- 作者:于海英,郭择汗,张索勋 著
- 出版时间:2018/4/1
- ISBN:9787502477691
- 出 版 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451.2
- 页码:19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乡村教师质量监控问题研究》以乡村教师质量监控问题为研究主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乡村教师对于乡村教育、乡村文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实证研究主要从乡村教师监控主体、监控内容、监控方式和监控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总结了目前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和现实需要对乡村教师质量监控提出了具体建议。
该书可供教育领域研究、管理、教学等人员阅读,也可供教育专业师生参考。
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保证乡村教师质量提升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对目前的乡村教师质量现状做出一个科学、全面的判断尤为重要。于是,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成为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需要建构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机制,据此对乡村教师质量状况进行监督和调控,探索乡村教师质量提升的策略;需要研究乡村教师质量问题的监控与问责机制,据此判断乡村教师质量提升价值大小,以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地区通过实行监控与问责将乡村教师质量提升的负影响降到最低点。
本书通过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解释与评价,为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理论发展提供现实起点,在此基础上提升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的科学性,促进乡村教师质量提升的可持续发展;以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现状的梳理为基础,在系统的理论中认识和评价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机制,不断提高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机制理论的解释力;在政策与技术层面建立和完善县域内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下的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机制,为提升县域内乡村教师质量提供教育理论支持和实践操作标准。
书中通过对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情况和实践的调查及相应理论研究,来评价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实践,寻找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的盲点,完善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理论体系,为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参考,以获得系统全面的县域内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下的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状况与实践的数据。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县域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下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DHA150279)的研究成果,感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课题研究的资助。本书采用的数据是本课题组成员在某两个省范围内选取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的调查中获得的。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本科生孙伍胡、林晓文、刘爽、刘云然、杜佳楠、梁书苹、庞雨婷、孙悦、汪丽、王晨、王桂玲、王天玉、徐余鑫、于晓彤、张汝、张睿航帮助了数据的录入;研究生井雨宁、王聪、李久晶、牛丽莹对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书稿进行了校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乡村教师质量历史扫描与同时态评价
第一节 乡村教师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一、乡村及乡村教师的认识
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历程
第二节 乡村教师质量备受关注的缘由
一、乡村教师质量之于乡村教育的意义
二、乡村教师质量之于乡村文化的意义
三、乡村教师质量之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意义
四、乡村教师质量之于教育公平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主体
第一节 谁参与了乡村教师质量监控?
一、校内人员
二、校外人员
第二节 不同主体间的监控是否存在差异?
一、校内人员作为监控主体的差异分析
二、校外人员作为监控主体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哪些因素决定了不同主体参与监控?
一、校内人员参与监控的决定因素分析
二、校外人员参与监控的决定因素分析
第三章 乡村教师质量监控内容
第一节 从哪些方面监控乡村教师7
一、教师质量监控指标
二、监控指标与教师质量符合度分析
三、监控指标使用范围
四、被试参与监控指标制定情况
第二节 不同主体间的监控内容是否存在差异?
一、个人自然特征间监控内容是否存在差异
二、个人教育特征间监控内容是否存在差异
三、学校特征间监控内容是否存在差异
第三节 哪些因素决定了监控内容的不同?
一、个人自然特征与监控内容的回归分析
二、个人教育特征与监控内容的回归分析
三、学校特征与监控内容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乡村教师质量监控方式
第一节 用什么方式监控乡村教师?
一、教师质量监控方式
二、监控方式有效性分析
三、监控方式使用范围
第二节 不同主体间监控方式是否存在差异7
一、个人自然特征间监控方式是否存在差异
二、个人教育特征间监控方式是否存在差异
三、学校特征间监控方式是否存在差异
第三节 哪些因素决定了监控方式的不同?
一、个人自然特征与监控方式的回归分析
二、个人教育特征与监控方式的回归分析
三、学校特征与监控方式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乡村教师质量监控效果
第一节 监控效果如何?
一、监控结果反馈情况
二、监控促进教师质量提升程度
三、教师质量监控是否应该有责任主体
四、教师质量问题得以解决的程度
第二节 不同主体间监控效果是否存在差异7
一、不同身份与监控效果差异分析
二、不同职务与监控效果差异分析
三、不同学校类型与监控效果差异分析
四、不同学校所在地与监控效果差异分析
五、不同学校教学质量与监控效果差异分析
六、不同学校教学设备配置情况与监控效果差异分析
七、不同学校教研活动开展情况与监控效果差异分析
第三节 哪些因素决定了监控效果的不同?
一、个人自然特征与监控效果的回归分析
二、个人教育特征与监控效果的回归分析
三、学校特征与监控效果的回归分析
第六章 乡村教师质量监控策略
第一节 乡村教师质量监控问题梳理
一、监控主体问题
二、监控内容问题
三、监控方式问题
四、监控效果问题
第二节 乡村教师质量监控有效策略
一、监控要有明确的要求与指标,确保教师质量监控的方向与效率
二、监控反馈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确保教师质量监控运行的
持续与有效
三、监控要有相应的问责机制,确保教师质量监控实施的持效与
高效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质量监控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