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田居俭主编的《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旨在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分为上中下三篇,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历史,科学论证了历史过程如何构成并支撑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而以此为立脚点和出发点,深化对历史过程蕴含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认识,展望二者如何对包括改革开放在内的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继续发挥积极作甩,挖掘其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保证和历史支撑。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对于当前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党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更好地把握现在和走向未来;以及拓宽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
田居俭,1934年12月生,吉林双辽人。
1959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76年1月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工作,曾任《历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1992年2月调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任第一研究室主任兼《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和历史人物。主要著作有:《春泥集》(史学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乱世风云》(香港中华书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李煜传》等。曾在国内重点报刊发表论文百多篇,其中《论学史》获“五个一工程”奖。
导言
上篇
第一章 近代历史选择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处境和抗争
二、辛亥革命及其结局留给国人的思考
三、共产党成立使“中国改换了方向”
第二章 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一、共产党为建立人民政权的艰辛探索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三、国体和政体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键
中篇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由来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与优势
第四章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本质与特色
第五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想基础与法律地位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过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色与功能
第六章 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
第七章 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
三、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八章 建军的根本原则和根本制度.
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三、永远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
第九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确立三大外交方针
二、实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下篇
第十章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十一章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
三、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十二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增强国家软实力
第十三章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重视社会建设是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加
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