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财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汉的光辉形象,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客观真理和农民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作家出版社在1953年建社初期,早出版的图书中就有《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四部古典名著。是新中国以来出版zui早、也是有影响的版本之一。该四部名著,我们从繁多的版本中,选择了能体现著作精髓的版本,分别为:《红楼梦》(程乙本)、《水浒传》(容与堂本)、《三国演义》(毛评本)、《西游记》(世德堂本),邀请中国社科院专家精心勘校、注释,精选近二百张绣像插图,力求成为读者阅读的shouxuan版本。
校注说明
《水浒传》是我国明代长篇小说的一部杰作。它不是作者凭空杜撰的,而是以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率众造反起义的历史事件为素材,并广泛吸收了宋、元间街谈巷议和说书人、杂剧表演依据的“梁山泊故事”,最后由施耐庵、罗贯中编写成书的。
《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明代记载大致有三种:一是施耐庵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说:“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世传施号耐庵”;二是罗贯中作,王圻《续文献通考》说:“《水浒传》,罗贯著,贯字贯中,杭州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也说是罗贯中作;三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高儒《百川书志》卷六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也有是说。然当代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施耐庵作。本书采用的底本,署名作“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
施耐庵的生平情况不详,一般认为他是元末明初时杭州人。虽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人依据《施耐庵墓志》《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施耐庵传》等有关资料,考证过他的世籍,但学术界认为这些资料多有不可信处,所以至今存疑,尚待发现其他材料进一步求证。
罗贯中,名本(一作“贯”),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山西太原。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在世,与《录鬼簿》作者贾仲明为忘年交。《西湖游览志馀》称罗贯中编撰小说数十种,但今存由他署名编撰的仅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另有戏曲创作多种,流传下来的只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水浒传》的版本既多又杂,大体有繁本与简本两个系统。“繁”是指文繁事简,描写比较细致,故事相对要少;“简”是指文简事繁,描写比较简略,故事相对要多。两相比较,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俱佳的是繁本。繁本较早的是百回本,主要的有《忠义水浒传》,著名的有天都外臣序本、郭勋刻本、锺伯敬评本、李卓吾评本等,金圣叹《第五才子书》七十回本虽有删改,也属繁本系统。简本有一百二回的、一百十回的、一百十五回的、一百二十回的,著名的有《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一百二十回,其内容较繁本多了平田虎、王庆的故事。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标点排印本,多是百回本,也有七十回、百二十回全像的本子。从历史上看,嘉靖间郭勋刻本可算是第一个古籍整理本,以前的本子只分卷、不分回,郭氏开始分回。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汪原放整理本开始标点、分段,是第一个标点排印本。五十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七十一回的排印本经过认真校勘、标点、简注,较以前的整理本有很大提高。六十年代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中华书局相继分别出版过七十一回、百回的评注本、简注本、精校本,都是目前市面上较为通行的。
本书是以《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杭州容与堂刻本为底本,与天都外臣序本、杨定见序本、李渔芥子园刻本等校勘整理的,同时在个别文字上参校了贯华堂本。不出校记。整理古籍也应与时俱进,本着这个原则,在标点、分段、简注方面,都有一些新的理解,做了一些更改。略举数例。标点方面如三十回有:“又进了一两套食次。说些闲话,问了些枪法。”“食次”,就是指食品。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都把“食次”点入下句读,这里就改了。文字方面,如三回,鲁达对郑屠喝道:“你如何叫俺讨饶,洒家都不饶你”,“叫”据芥子园本改作“对”;十四回,有“一定是醉了,就便着”,“着(zháo)”就有睡着的意思,此句并未脱字,但为了使今日海内外各地区的读者都能读懂,考虑再三,还是据芥子园本、贯华堂本于“着”前补“睡”字;十九回,有“那时阮小五已把老小搬入湖泊里”,“五”当作“二”,据本书本回改,因阮小五尚未娶妻;二十三回,武松“前后共吃了十五碗”,“五”当作“八”,据本书本回与贯华堂本改;同回有阳谷县的印信榜文“白日不许过冈”,“白日”显系衍文,据本书本回与贯华堂本删;三十二回,有“左边这个生得白净面皮”,“左”当作“右”,据本书本回上文已有“左边一个五短身材”改;三十三回,花荣道:“他又是个正知寨。只是本人累累要寻花荣的过失。”又,三十六回,吴学究道:“……到彼时可和本人做个相识。”“本人”对今日读者可能出歧义,故据贯华堂本改作“他”,等等,不一一列举。又为适应今日读者的阅读习惯,便于普及,在分段方面,不再是大篇大段,而是分段较细,这样做便显得文意更加清晰,读来兴味盎然。在文字方面也照顾到一般读者,统一了一些异形词,如“能勾(够)”“动掸(弹)”“带(戴)帽”“欧(殴)打”“转湾(弯)”“跨(挎)刀”“禅仗(杖)”“理采(睬)”“杂采(彩)”“采(彩)段”“陪(赔)钱”“直(值)得”“直(值)日”“反到(倒)”“已(以)后”“鳖(憋)气”“以(一)定”“惊呀(讶)”“急(及)早”“埋冤(怨)”,还把现代汉语里需要分别的字做了改动,如“那”改为“挪”,而对称女性用“他”则没有改动,因为“她”“他”有所分别,已是民国以后的事。注释方面,一般仅限于今日读者生僻的词语、不常见的典故等,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理解的,加以简注,相同词语仅在首次出现时加注,重复出现时意思有变化者亦加注,意思无变化者不再加注,也不出互见。以上做法是否妥当,还请读者指正。
施耐庵(约1296-1370年)。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元末中过进士,在钱塘做了两年官,因对当时黑暗腐败的官场愤慨不平,后弃官还乡,从事文学创作。本名彦端,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或苏州吴县阊门(今江苏苏州),(游历客居钱塘(今浙江杭州))。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说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同时,情节曲折而新奇,语言个性化而凝练,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校注者简介
冀勤,1934年生,山东青州人。九三学社成员。195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编辑部古典文学编辑,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编辑、副编审。著有古籍整理《元稹集》《朱淑真集注》《午梦堂集》《事类赋注》(与王秀梅、马蓉合作),专著《钱钟书〈谈艺录〉读本》(与周振甫合作)、《俗曲别裁》《〈容斋随笔〉选评》《〈古今谭概〉选评》,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别裁》(与郭预衡共同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