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2 元
丛书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
- 作者:朱苏康 编
- 出版时间:2015/1/1
- ISBN:9787518012800
- 出 版 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S105-33
- 页码:27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2
- 开本:16开
《机织实验教程(第2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宝规划教材,内容包括机织基础知识(基础实验方法及实验仪器设备简介、应用数理统计基础)、机织工程的认识性实验、工艺分析研究性实验、质量分析研究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内容系统、全面,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作为纺织工程专业师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所涉及的各类机织实验、实习和实践的指导书,也可供纺织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材建设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教学改革要求,与时俱进,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成为院校和出版人共同努力的目标。201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教高[2011]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要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教材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实施教材精品战略、加强教材分类指导、完善教材评价选用制度为着力点,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意见》同时指明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即要以国家、省(区、市)、高等学校三级教材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提升教材整体质量,同时重点建设主干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加强实验实践类教材建设,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要实行教材编写主编负责制,出版发行单位出版社负责制,主编和其他编者所在单位及出版社上级主管部门承担监督检查责任,确保教材质量;要鼓励编写及时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新趋势的教材,注重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要根据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需要,注重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教材特色鲜明、品种丰富。避免相同品种且特色不突出的教材重复建设。
随着《意见》出台,教育部正式下发了通知,确定了规划教材书目。我社共有26种教材被纳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宝教材规划,其中包括纺织工程教材12种、轻化工程教材4种、服装设计与工程教材10种。为在“十二五”期间切实做好教材出版工作,我社主动进行了教材创新型模式的深入策划,力求使教材出版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发展相适应,充分体现教材的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新颖性,使教材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坚持一个目标——服务人才培养。“十二五”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体现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适应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需要和不同教学对象需要,编写推介一大批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体系。
(2)围绕一个核心——提高教材质量。根据教育规律和课程设置特点,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教材附有课程设置指导,并于章首介绍本章知识点、重点、难点及专业技能,增加相关学科的新研究理论、研究热点或历史背景,章后附形式多样的习题等,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
(3)突出一个环节——内容实践环节。教材出版突出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注重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设置教材内容,增加实践、实验内容。
(4)实现一个立体——多元化教材建设。鼓励编写、出版适应不同类型高等学校教学需要的不同风格和特色教材;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与行业合作编写实践教材;鼓励编写、出版不同载体和不同形式的教材,包括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授课型教材和辅助型教材;鼓励开发中外文双语教材、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材;探索与国外或境外合作编写或改编优秀教材。
教材出版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出版高质量的教材,出版社严格甄选作者,组织专家评审,并对出版全过程进行过程跟踪,及时了解教材编写进度、编写质量,编辑专业,审读严格,精品出版。我们愿与院校一起,共同探讨、完善教材出版,不断推出精品教材,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机织工程的实验包括认识性实验、基础性实验、研究分析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贯穿整个纺织工程本科阶段的各个实验、实习和实践环节。随着教改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院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都可相应地分成三个层次展开。
教材的第一章为基础知识。第一节“机织基础实验方法及实验仪器设备简介”供学生在实验中自学参考。第二节“应用数理统计基础”针对学生在纺织综合训练、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以纺织工程的例子为载体,讲解了如何设计实验,如何统计实验数据,教师可以用2~4学时进行课堂讲授,引导学生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
作为基础类实验的认识性实验,包括教材第二章的第一节“织造设备的机构认识性实验”、第二节“织物组织的认识性实验”,被并入相对独立的纺织平台实验课程体系,与第三节“织造工艺流程的认识性实验”一起,形成实践教学的第一层次,分别在本科第三、第四、第五学期的纺织平台实验课和生产实习中进行。通过第一层次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机织工程的主要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主要机织物组织建立起初步的认识。
教材第三章“工艺分析研究性实验”,配合相应的“机织学”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二层次。第三章中编入了16个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学时数、实验条件和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若干个进行。第二层次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机织学”主要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问题能力。
实践教学第三层次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材第四章“质量分析研究性实验”、第五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在本科第六、第七学期结合毕业实习、大试织、纺织综合训练、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进行。
2007年出版的《机织实验教程》特点是将整个纺织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分成认识性实验、分析研究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通过机织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把实验知识与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机织学”课程知识。同时,分层次的实验教学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近年来,《机织实验教程》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机织学”的主干教材,为面向社会需求,全面提高纺织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随着新形势下纺织工程专业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化,《机织实验教程》在内容筛选、结构编排、文字和插图等方面暴露出一些不足,通过这次对教材的修订,编者针对上述不足对教材进行修订完善,以期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配套教材的要求。
本教材的编写安排:
中原工学院杨红英编写第一章第一节的一至五、第二章第二节及第三节中实验二十四和实验二十五、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东华大学朱苏康编写第一章第二节,李毓陵编写第二章第一节实验一、实验六、实验七、实验八、实验十、实验十一、实验十三至实验十七;
天津工业大学王燕编写第一章第一节的六至十二;江南大学钱坤、曹海建编写第三章第一节的实验二十七和实验二十八、第二节的实验三十、第三节及第四节;
浙江理工大学周小红编写第二章第一节的实验二至实验五和实验九,郑智毓编写第二章第一节的实验十二、第四章第三节的实验六十五和实验六十六,徐国平编写第二章第三节中实验二十六、第三章第一节的实验二十九及第二节的实验三十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实验五十九至实验六十四,祝成炎编写第五章。
全书经朱苏康整理、定稿。
《机织实验教程(第2版)》为立体教材,教材所附多媒体光盘内容由中原工学院牛建设编制完成。
本教材由天津工业大学黄故主审。
限于编者的学术水平,教材尚有不尽完善之处,在此诚恳希望读者批评指教。
编者
2014年9月
朱苏康,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纺织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纺织工艺、产业用纺织品。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成果有“汽车用安全气囊袋及其织物”、“激光面料裁剪机”、“高紧度管状织物专用织机”等。国际交流与合作:曾赴莫斯科纺织学院、捷克里贝雷茨纺织学院进修。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机织基础实验方法及实验仪器设备简介
一、机器速度、纱线/织物线速度测定方法及实验仪器
二、旋转轴角位移信号生成及实验仪器
三、纱线张力测定方法及实验仪器
四、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测定方法及实验仪器
五、振动和噪声测定方法及实验仪器
六、卷装密度测定方法及实验仪器
七、织物密度测定方法及实验仪器
八、纱线机械性能测定方法及实验仪器
九、纱线毛羽测定方法及实验仪器
十、粘度测定方法及实验仪器
十一、浓度测定方法及实验仪器
十二、总固体率测定方法及实验仪器
第二节 应用数理统计基础
一、基本概念
二、样本的统计量
三、随机总体的参数估计
四、正态总体参数μ的区间估计及样本容量
五、异常数据的检验
六、秩和检验法
七、正交试验
八、回归分析
第二章 认识性实验
第一节 织造设备的机构认识性实验
实验一 络筒设备与主要机构
实验二 并纱设备与主要机构
实验三 倍捻设备与主要机构
实验四 花式纱设备与主要机构
实验五 整经设备与主要机构
实验六 浆纱设备与主要机构
实验七 穿经、结经、分经设备与主要器材
实验八 卷纬设备与主要机构
实验九 定形设备与主要机构
实验十 织机开口机构
实验十一 有梭与片梭引纬及其主要机构
实验十二 剑杆引纬及其主要机构
实验十三 喷气、喷水引纬及其主要机构
实验十四 织机打纬机构
实验十五 织机卷取和送经机构
实验十六 织机经停和纬停装置
实验十七 储纬器和布边加固装置
第二节 织物组织的认识性实验
实验十八 平纹及其变化组织的认识
实验十九 斜纹及其变化组织的认识
实验二十 缎纹及其变化组织的认识
实验二十一 联合组织的认识
实验二十二 复杂组织的认识
实验二十三 色纱与组织配合的认识
第三节 织造工艺流程的认识性实验
实验二十四 棉、麻织物织造工艺流程
实验二十五 毛织物织造工艺流程
实验二十六 丝织物织造工艺流程
第三章 工艺分析研究性实验
第一节 络、并、捻工序的工艺参数测定及分析
实验二十七 络筒张力的测定及分析
实验二十八 络筒清纱工艺的分析
实验二十九 倍捻滞后角分析
第二节 整经工序的工艺参数测定及分析
实验三十 整经张力的测定及分析
实验三十一 分条整经条带卷绕分析
第三节 浆纱工序的工艺参数测定及分析
实验三十二 浆液粘度的测定及分析
实验三十三 浆液总固体率的测定及分析
实验三十四 浆液粘着力的测定及分析
第四节 织造工序的工艺参数测定及分析
实验三十五 织机打纬阻力和经纱动态张力的测定及
分析
实验三十六 综框运动规律的测定及分析
实验三十七 织机噪声与振动的测定及分析
实验三十八 梭子平均飞行速度和进出梭口挤压度的
测定及分析
实验三十九 喷气(喷水)织机纬纱平均速度的测定及
分析
实验四十 喷气织机引纬流体速度的测定及分析
实验四十一 剑杆运动规律的测定及分析
实验四十二 上机张力、后梁高度对织物外观风格的影响
第四章 质量分析研究性实验
第一节 棉、麻织半成品、成品检验与分析
实验四十三 棉、麻织络筒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四十四 棉、麻织接头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四十五 棉、麻织整经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四十六 棉、麻织浆纱浆料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四十七 棉、麻织浆纱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四十八 棉、麻织穿结经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四十九 棉、麻织纱线定捻、卷纬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五十 棉、麻织物织造效率与织造断头分析
实验五十一 棉、麻织物质量检验与分析
第二节 毛织半制品、成品检验与分析
实验五十二 毛织络筒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五十三 毛织接头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五十四 毛织整经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五十五 毛织穿结经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五十六 毛织定捻、卷纬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五十七 毛织物织造效率与织造断头分析
实验五十八 毛织物质量检验与分析
第三节 丝织半成品、成品检验与分析
实验五十九 丝织络筒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六十 丝织接头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六十一 丝织整经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六十二 丝织浆丝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六十三 丝织穿经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六十四 丝织卷纬质量检验与分析
实验六十五 丝织物织造效率与织造断头分析
实验六十六 丝织物质量检验与分析
第五章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六十七 织物来样分析实验
实验六十八 前织准备加工实验
实验六十九 小样试织实验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