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踏访大凉山地区的亲身经历和数千幅图片资料为素材,结合田野考察的体验,全面而立体地架构了凉山彝族服饰的纵向文化历史和横向地区差异概貌。全书共有七章,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三大方言区服饰为写作的脉络,从发式、头衣、头饰、服饰配件、足衣等方面对凉山彝族的服饰进行全方位地剖析和介绍,同时记录和展示了凉山彝族服饰制作工艺技法,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析了凉山彝族服饰色彩、纹样以及服饰在彝族民俗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师生、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者、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研究者及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等阅
适合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师生、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者、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研究者及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等阅读参考。
凉山彝族服饰,承袭了彝族先民服饰的风格特征,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毕摩服”(祭司)、战服等专用服饰,作为一种地域物质文化,集中体现了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特点、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这些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凉山彝族世代相传的民族思想精髓和文化理念,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服饰中包含了彝族人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蕴涵着他们的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同样,彝族服饰也承载
苏小燕,女,重庆丰都县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本科,文学学士。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史、艺术设计等教学工作。四川省少儿美术研究协会会员,攀枝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1998~2002年任攀枝花市第四届政协委员,攀枝花市九三学社社员。1998年3~7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2003年9月~2004年7月,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读国内访问学者,师从许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和设计理论研究。先后在《装饰》
第一章 凉山彝族服饰概述
第一节 凉山彝族服饰文化背景
一、历史沿革
二、地理位置和气候
三、人口与民族
四、文化与艺术
第二节 凉山彝族服饰整体风貌
一、服饰概貌
二、服装结构
三、服饰手法及工艺特征
第二章 凉山彝族三大方言区服装
第一节 三大方言区服装的共性
一、以右为尊的服饰观念
二、摇曳多姿的百褶裙
三、独立于衣身的立领设计
四、关于三大方言区服饰的混融性
第二节 “依诺”方言区服装
一、昭觉地区彝族服装
(一)女子服装
(二)男子服装
(三)饰花工艺
二、美姑地区彝族服装
(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