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肝胆病发病率高,治疗困难,对人民健康和国家经济危害严重。目前,临床医生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提高肝胆病的治愈率和疗效,在广泛选择临床医家治疗肝胆病医方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提炼,按病分类,《肝胆病传承老药方/常见病传承老药方丛书》中共选效方近200首。
《肝胆病传承老药方/常见病传承老药方丛书》选方极为严格,必须是经过大宗病例而屡试不爽者方能入选。
《肝胆病传承老药方/常见病传承老药方丛书》不仅反映了中医防治肝胆病的新进展,更为临床、科研和教学提供了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同时对肝胆病患者来说也是一本极好的读物。
肝、胆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滤血和消化器官,被看作是人体最大的“生物化工厂”。肝脏位于身体右肋部,是人体最大的内部器官,重1200~1600g,约占成人体重的1/50,男性的比女性的略重。胆囊在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它的外型呈梨形,长7-9cm,宽2.2-3.5cm,其容积为30-50ml,结石常嵌顿于此。
中医认为,肝胆为表里关系。肝主疏泄,即肝对全身气机、情志、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脾、胃的消化,以及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具有调节功能。此外,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也与肝主疏泄功能密切有关。肝又主藏血,即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胆的主要功能为贮藏和排泄胆汁,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并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胆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是由肝的疏泄功能调节与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
中医辨证论治肝胆病有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肝病多实,多气滞,多郁火,多血瘀,所以治疗肝病宜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活血化瘀,着重祛邪,祛邪即可保肝。
(2)肝病之虚,一般分为阴虚和血虚。血虚宜补养气血,阴虚宜滋阴或兼降火。
(3)胆病多实,多气郁,多胆郁,多结石,所以治疗胆病宜理气,利胆,排石。胆从肝治,治胆应合用疏肝之法。胆腑宜通,胆随胃降,其利胆排石可合用和降通腑之法。
(4)肝胆同病多湿热,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若为疫毒挟湿热内侵,肝胆同病,治宜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应适当配伍疏肝利胆,通腑化瘀之品。
(5)肝胆与脾胃肾关系密切,在治疗肝胆病的同时,应兼顾相关脏腑。如肝郁脾虚,治宜疏肝调脾;肝肾阴虚,治宜滋养肝肾;肝胃不和,治宜疏肝和胃降逆等。
为了将中医治疗肝胆病的有效药方发扬广大,造福人民,编著了《肝胆病传承老药方》一书。本书以肝胆现代病名为纲,包括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脂肪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等疾病,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中医名家的治疗经验、效方验方、心得体会等,并精选相关典型病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章 脂肪肝
疏肝理气汤(张十眉方)
疏肝健脾方(王培利方)
祛痰化瘀汤(彭运亮方)
清肝滋肝汤(王盅仙方)
肝郁气滞汤(王德胜方)
活血疏肝化痰汤(邓铁涛方)
养肝理脾方(廖复光方)
化湿健脾汤(冯晓敬方)
化痰泄浊汤(秦艳芬方)
茯苓降脂汤(陈可冀方)
益气健脾汤(贾小英方)
益气养肝汤(宋开夏方)
白术养阴汤(石昕昕方)
行气解郁汤(郭翠花方)
首乌益肝汤(石德馨方)
白芍疏肝散(周信有方)
补肝降脂方(陈伯咸方)
化浊消脂方(张学文方)
祛湿化痰汤(孙合群方)
消积化痰方(张国伦方)
化瘀散结方(张崇泉方)
青黛复肝汤(张镜人方)
散结消积方(张鹳一方)
……
第二章 慢性肝炎
第三章 急性肝炎
第四章 肝硬化
第五章 肝癌
第六章 急性胆囊炎
第七章 慢性胆囊炎
第八章 胆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