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学讲坛》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贯彻文化塑校办学理念,弘扬国学,培育师生本土文化自觉而建造的平台,以国学所传递出的人生智慧为主线,同时注重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理论性与普及性的统一,希望有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全书共收录文章14篇,涉及周易、儒道佛思想、吟诵等方面,具有专门性、通俗性、趣味性的特点。
序
张岂之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立时间不长,就成立了国学研究所(现已更名为国学院编者注),并且开办了国学讲座。如今国学系列讲座又要结集出版,名曰《城市国学讲坛》。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我也很愿意为这部文集写几句话。
2007年秋天,我访问过这所院校。通过了解,我觉得她的办学理念非常好,这就是: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塑校、特色兴校。
在上述理念中,我特别关注文化塑校的提法。按照我的理解,文化塑校,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以知识教育为主,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若以知识教育为理由,忽略人文教育,就会使我们的教育产品带有瑕疵。文化塑校的意义在于:不仅强调科学教育、技术教育,也强调人文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综合起来说,我们也称之为综合素质教育。
关于人文或文化素质教育,教育部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提倡,并有一系列举措,我自己一直参与其中,因而有一些切身的体会。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若干种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将科技与人文辩证有机地联系起来。这里有几层意思需要分梳:第一,就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而言,不能只重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技术知识教育。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职业技能、动手能力,都需要加强培养,否则素质就不全面。就当前情况来看,专门职业技能人才,显得更加需要。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体现了这种理念。第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替代人文教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要结合起来。第三,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与文学、史学、哲学与艺术的教育需要兼顾融合。第四,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地加以弘扬。
什么是人文教育呢?从理论上说,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可以称为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所积淀的文化,可以称为人文文化。这些都是人类的精神结晶。表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人文修养或素养。就一个大学生而言,不管你是学习物理、化学还是计算机技术,都要懂得生活的艺术、做人的艺术,懂得什么是美。就广义而言,对整个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从古希腊哲学家到欧洲近代大文豪,都要有一些了解。这就需要提高人文素质。
在当今,我更想强调的,是对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修养和认识。中华文化和我们所说的国学在内涵上是相容的。它不仅包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包括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还包括中国的佛学和中国的道教。这些民族文化中的丰厚资源,是古代哲人智慧的结晶,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
我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亲眼看到,他们重视人文或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为学生们开办了人文讲座,请学者讲授我国古代人文经典,还引导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如茶艺、弹琴、书法等活动,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我参加了学生的茶艺活动,感受到这些艺术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涵养性情,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什么我们要把祖国传统文化作为当今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呢?这是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人民在发展经济奔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还面临着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这是党的十七大所明确提出的。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里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值得我们深思。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有一条原则,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贯彻好这个原则,我们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所的成立、《城市国学讲坛》的出版,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希望国学系列讲座今后能持久地办下去,将国学所对中华文化的研究成果贡献于社会。
是以为序。
宋婕,女,1969年3月生,哲学博士,教授。现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院长,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传播普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古琴研究会理事、广东古琴研究会广州分会会长。
壹 《周易》及其文化意义【张丰乾】/2
贰 易卦及其智慧【刘体胜】/23
叁 儒学要旨【邓新文】/46
肆 身心一体儒家论仁大义【张卫红】/74
伍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与儒家伦理【周春健】/93
陆 一本难念的经:听孟子讲学而优则仕【杨海文】/117
柒 道家思想及其日常运用【林安梧】/140
捌 禅学浅说【冯焕珍】/159
玖 汉字里的中国文化精神【陆 烁】/189
拾 格律诗词艺术风格的异同【吕君忾】/210
拾壹 中国古代的吟唱与弦歌【薄克礼】/223
拾贰 吟诵的老先生和老先生的吟诵【朱立侠】/246
拾叁 吟诵与小学教育【陈 琴】/276
拾肆 浅谈传承、学习吟诵的价值【王海兴】/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