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1
一、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二、细胞遗传学发展简史 1
三、细胞遗传学的实践意义和发展前景 4
第一章 遗传试验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6
第一节 高等植物性状发育的遗传基础 6
一、单倍性生物、二倍性生物和二倍-单倍性生物 6
二、高等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7
三、遗传性状的表现和分离 12
第二节 遗传试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3
一、纯化和繁殖原种 14
二、杂交和种植后代 14
三、系谱记录 16
四、假设和验证 16
五、基因等位性测验 17
六、连锁群测验与连锁图位置的确定 18
第三节 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19
复习题 20
第二章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遗传的关系 21
第一节 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特征 21
一、染色体的大小 21
二、染色质的结构 22
三、着丝粒形态 22
四、着丝粒的结构和功能 25
五、副缢痕、核仁组织者和随体 31
六、染色粒 32
七、染色纽 32
八、端粒 32
第二节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32
一、常染色质 33
二、结构异染色质 33
三、功能型异染色质 34
四、异染色质的特殊功能 34
第三节 染色体直线图与遗传图 35
一、核型分析与染色体直线图 35
二、染色体图与遗传图的相互关系 37
第四节 特化染色体 38
一、多线染色体 38
二、灯刷染色体 39
三、超数染色体 40
第五节 染色体带型 42
一、染色体分带的发明 42
二、染色体带的类型 43
三、染色体带的应用 45
复习题 46
第三章 连锁现象的细胞遗传学 47
第一节 测定连锁群的技术 47
一、果蝇的连锁群测验 47
二、玉米的连锁群测验 48
第二节 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49
一、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49
二、交换发生的时期 51
三、多线交换与最大交换值 54
四、交换与交叉的关系 55
五、交叉干扰与染色单体干扰 56
六、交叉对非同源染色体的影响 57
第三节 特殊交换 57
一、体细胞交换 57
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58
三、非对等交换 62
第四节 影响交换的因素 64
一、性别 64
二、着丝粒 64
三、年龄 65
四、温度 65
复习题 65
第四章 连锁交换值的计算 67
第一节 连锁现象的统计鉴定 67
一、对测交后代进行χ2测验 67
二、对F2进行χ2测验 68
三、利用四格联列表进行χ2测验 70
第二节 连锁强度(交换值)的计算 71
一、测交法 71
二、求理论配子次数与合子次数的基本公式 72
三、利用F2资料计算交换值 74
四、以F2数据及测交数据估计重组率的相对效率比较 77
复习题 77
第五章 染色体倒位 78
第一节 臂间倒位 79
第二节 臂内倒位 81
一、杂倒位的细胞学行为 81
二、染色单体“桥”的纽带效应与“桥-断裂-融合-桥”循环 83
三、倒位段与基部段交换值的计算 85
四、花粉和胚珠的败育性 86
第三节 倒位遗传 86
一、倒位的遗传学行为 86
二、对交换的抑制作用与舒尔茨-雷德菲尔德效应 87
三、倒位断点的确定与倒位染色体遗传图的绘制 88
四、纯倒位 91
第四节 倒位与进化 92
第五节 倒位在遗传研究及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93
一、倒位对交换的抑制作用与果蝇的ClB设计 93
二、着丝粒部位的变动对染色体形态的影响 94
三、染色体缺失对配子和合子发育的影响 94
四、倒位作为连锁遗传的标记 95
五、检验数量性状基因的染色体位置 95
六、研究基因的位置效应 96
复习题 97
第六章 染色体易位 98
第一节 易位的类型与发生 99
一、易位的主要类型 99
二、断点发生的位置与诱发易位的因素 100
第二节 易位的细胞学行为 100
一、粗线期联会 101
二、交叉形成与终变期构型 101
三、中期Ⅰ排列与后期Ⅰ分离 102
四、配子与合子的不育性 104
第三节 多对染色体易位 105
一、独立易位 105
二、复合易位 106
第四节 易位染色体的鉴别 107
第五节 易位的遗传学行为 108
第六节 易位与进化 110
一、曼陀罗的易位与进化 110
二、月见草的易位与进化 111
第七节 易位的应用 113
一、检验基因所属的染色体臂 113
二、利用核不育生产玉米杂交种 115
三、易位与家蚕的雌雄鉴别 117
第八节 B-A染色体易位 117
复习题 123
第七章 四倍体遗传 125
第一节 四倍体的产生 125
一、自然产生 125
二、人工产生 128
第二节 四倍体的效应 129
第三节 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 130
一、同源四倍体 130
二、异源四倍体 132
第四节 四倍体的花粉育性与结实性 133
第五节 四倍体遗传 136
一、依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分离的配子与合子比率 136
二、最大均等式分离与双减数频率 137
三、根据α值计算配子比率 138
四、两对独立因子杂交后代的分离比例 140
五、异源四倍体的遗传行为 141
第六节 四倍体与植物育种 142
复习题 143
第八章 非整倍体遗传 144
第一节 三体遗传 145
一、初级三体 145
二、次级三体 152
三、端体三体 154
四、三级三体 155
五、三体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6
第二节 单体与缺体遗传 157
一、单体、缺体的起源与形态特征 157
二、单体、缺体的细胞学行为 159
三、小麦的5B效应与Ph基因 161
四、单体、缺体的繁育行为 162
五、单体、缺体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163
六、单体、缺体与品种改良 169
复习题 175
第九章 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 177
第一节 性别决定的类型 177
一、雄性异配子型 178
二、雌性异配子型 179
三、雄性单倍性 179
四、环境决定性别的类型 180
第二节 性激素与性分化 181
第三节 性别决定的理论 182
一、性基因平衡理论 182
二、Y染色体决定雄性 185
第四节 性别与性状表达 186
一、伴性性状 186
二、从性性状 187
三、限性性状 188
第五节 植物的性别决定 188
第六节 性染色体的剂量补偿 192
第七节 性染色体的演化 194
一、主基因突变 194
二、性基因的集中 194
三、性染色体的进化 195
四、高等植物性别分化的途径 198
复习题 199
第十章 无融合生殖遗传 201
第一节 无融合生殖的类型 201
第二节 无融合生殖机制 202
一、营养体生殖 202
二、无孢子形成 203
三、二倍性孢子形成 203
四、不定胚生殖 204
五、单性生殖 204
六、半配合生殖 204
第三节 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及胚胎发育 205
第四节 无融合生殖的鉴别 207
第五节 无融合生殖与作物改良 208
一、固定杂种优势和优良基因型 208
二、单倍体诱导和应用 210
复习题 212
第十一章 组织培养与体细胞遗传 214
第一节 细胞的全能性 214
第二节 组织培养的类型与作用 215
一、愈伤组织培养 215
二、器官培养 215
三、分生组织培养 217
四、细胞悬浮培养 217
五、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218
第三节 染色体变异 220
第四节 基因突变 225
一、核基因突变与胞质基因突变 225
二、转座因子活化与基因突变 226
第五节 体细胞变异的遗传 228
一、体细胞变异的遗传特点 228
二、组织培养中的外遗传变异 229
第六节 组织培养与植物改良 229
一、加快育种进程,拓宽种质范围 229
二、诱发与筛选遗传变异 230
复习题 232
第十二章 转座遗传因子 233
第一节 转座遗传因子的分类与鉴别 234
一、转座遗传因子的分类 234
二、转座遗传因子的鉴别 235
第二节 玉米的重要转座遗传因子系统 236
一、Dt-rDt系统 236
二、Ac-Ds系统 237
三、Spm系统 243
第三节 转座发生的时间与控制因子突变的性质 245
一、转座发生的时间 245
二、控制因子突变的性质 247
第四节 转座遗传因子的分子基础 247
一、分子基础 247
二、诱发与活化 252
第五节 转座子的应用 252
复习题 253
第十三章 原位杂交技术 254
第一节 原位杂交基本程序 254
第二节 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255
一、探针标记方法 255
二、检出方法 255
三、多色荧光原位杂交 256
四、提高分辨率的方法 256
五、不同探针DNA序列的FISH技术 260
六、提高灵敏度的方法 261
第三节 FISH技术的应用 262
一、物理定位DNA序列,并为染色体的识别提供有效的标记 262
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 263
三、构建植物基因组的物理图谱 264
四、揭示特定染色体区域的DNA分子组织 264
五、分析间期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织和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265
六、鉴定转基因植物 265
复习题 266
主要参考文献 267
索引与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275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