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黏滞消能减振技术原理与应用/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
定 价:48 元
丛书名: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 作者:黄镇 著
- 出版时间:2018/5/1
- ISBN:9787564176945
- 出 版 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U3
- 页码:16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工程结构黏滞消能减振技术原理与应用/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系统地介绍了工程结构采用黏滞消能减振技术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检测要求和工程应用,主要内容包括:黏滞消能减振技术的发展、各类黏滞消能器构造、基本原理及综合性能分析,采用黏滞消能减振技术的设计方法,消能减振装置连接与安装,黏滞消能器检测及评价标准,采用黏滞减振技术的工程实例。
《工程结构黏滞消能减振技术原理与应用/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可供土木工程相关科技人员、结构设计人员及施工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结构工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考试用书。
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地震灾害损失惨重。此外沿海及内陆地区也常受到风致灾害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黏滞消能减振技术已经成为抵御地震及风致灾害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被动控制装置中黏滞消能器由于其耗能能力强、性能稳定、受激励频率和温度的影响较小以及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等优点,成为工程师进行消能减振设计的重要选择。
本书在总结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和减震研究中心近二十年相关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基础上写作而成。本书的写作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体系的完整性,介绍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发展、被动消能减振技术原理、各类黏滞消能减振装置及其减振机理;第二,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在叙述技术原理和减振装置性能的同时,给出工程实用减振分析方法和黏滞消能装置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第三,结合课题组工程实践介绍了黏滞消能减振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习和参考了国内外众多论著,在此谨向原著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的研究生蒋丛笑、张秦嘉协助做了大量的辅助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黄镇,博士,副教授,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新型高性能消能减振装置及材料的研发,减隔震结构可靠性研究,装配式建筑减隔震技术研究,高性能结构研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研究等,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等奖、二等奖各1项;主持及参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黏滞阻尼器、黏弹性阻尼器及金属阻尼器研制开发,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参与编制了国家标准《电子工业防微振工程技术规范》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场馆、南京奥体中心及国内高烈度区高层、高耸及大跨建筑等多项实际工程.
第1章 绪论
1.1 传统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1.2 结构消能减振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结构控制技术
1.2.2 结构消能减振技术
1.3 黏滞阻尼器研究进展
1.3.1 国际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 黏滞阻尼器构造与制造工艺
2.1 黏滞阻尼器构造
2.1.1 单出杆型黏滞阻尼器
2.1.2 双出杆型黏滞阻尼器
2.1.3 间隙式黏滞阻尼器
2.2 黏滞阻尼器制造工艺
2.2.1 缸盖设计
2.2.2 主缸筒设计
2.2.3 导杆设计
2.2.4 活塞和阻尼孔设计
2.2.5 副缸设计
2.2.6 密封措施
2.3 黏滞阻尼器性能提升
2.3.1 密封性能
2.3.2 抗腐(锈)蚀性能
2.3.3 快速响应性能
2.4 大阻尼系数阻尼器的设计
2.4.1 工程需求
2.4.2 技术手段
2.4.3 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
参考文献
第3章 细长孔式黏滞阻尼器原理与性能研究
3.1 阻尼介质基本性能
3.1.1 流体黏性
3.1.2 流体种类
3.1.3 层流、紊流与判据
3.1.4 硅油的基本性能
3.2 细长孔式黏滞阻尼器耗能机理
3.2.1 进口起始段能量损耗
3.2.2 充分发展段能量损耗
3.2.3 出流段能量损耗
3.3 细长孔式黏滞阻尼器阻尼力理论计算公式
3.3.1 牛顿流体阻尼器阻尼力理论计算公式
3.3.2 非牛顿流体阻尼器阻尼力理论计算公式
3.4 细长孔式黏滞阻尼器性能试验研究
3.4.1 试验目的
3.4.2 试验设备
3.4.3 试验阻尼器
3.4.4 试验方案
3.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螺旋孔式黏滞阻尼器原理与性能研究
4.1 圆截面螺旋管道黏性流动特性
4.1.1 正交螺旋坐标系的构建
4.1.2 螺旋管内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
4.1.3 螺旋管内流体二次流动分析
4.1.4 螺旋管内流体流动方程的近似解析解
4.1.5 螺旋管内流体流动方程的数值解
4.2 螺旋管道内黏性流动能量损失分析
4.3 螺旋孔式黏滞阻尼器理论计算公式
4.4 螺旋孔式黏滞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4.1 试验方案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调节阀式黏滞阻尼器原理与性能研究
5.1 调节阀式黏滞阻尼器耗能机理
5.1.1 调节阀的作用与特点
5.1.2 调节阀的工作原理
5.1.3 调节阀式阻尼器的耗能机理
5.2 调节阀式黏滞阻尼器力学模型
5.2.1 A型调节阀力学模型
5.2.2 B型调节阀力学模型
5.3 调节阀式黏滞阻尼器性能试验研究
5.3.1 试验方案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 黏滞阻尼器综合性能分析
6.1 黏弹性效应
6.2 材料可压缩性影响
6.2.1 阻尼介质及阻尼器零配件的可压缩性
6.2.2 阻尼介质的刚度
6.2.3 阻尼介质压缩性对阻尼器力学性能的影响
6.3 阻尼力滞后效应
6.4 阻尼器力学模型修正
6.5 能量耗散率
6.6 阻尼指数修正
参考文献
第7章 黏滞阻尼墙原理与性能研究
7.1 黏滞阻尼墙的耗能机理
7.1.1 黏滞流体材料的耗能机理
7.1.2 幂律流体间隙流动的阻尼计算
7.2 黏滞阻尼墙的力学模型
7.2.1 黏滞阻尼墙附加体系力学模型
7.2.2 黏滞阻尼墙阻尼力计算公式
7.3 黏滞阻尼墙性能试验
7.3.1 黏滞阻尼墙性能试验方案
7.3.2 黏滞阻尼墙试验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黏滞阻尼减振结构设计方法
8.1 黏滞阻尼减振结构适用范围
8.2 黏滞阻尼减振结构设防目标
8.2.1 抗震设防目标
8.2.2 抗风设防目标
8.2.3 其他设防目标
8.3 黏滞阻尼减振结构设计方法
8.3.1 消能减振结构的计算方法
8.3.2 黏滞阻尼减振结构的设计流程
8.3.3 黏滞阻尼减振结构附加阻尼计算
8.3.4 黏滞阻尼器与金属阻尼器减振设计方法对比
8.4 黏滞阻尼器连接与安装
8.4.1 黏滞阻尼器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形式
8.4.2 黏滞阻尼器与主体结构连接部件的性能要求
8.4.3 黏滞阻尼器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设计
8.4.4 黏滞阻尼器的安装要求
8.5 黏滞阻尼器性能与检测
8.5.1 黏滞阻尼器的性能要求
8.5.2 黏滞阻尼器的检测
参考文献
第9章 消能减振结构设计实例
9.1 消能减振方案
9.1.1 工程概况
9.1.2 减振结构目标性能
9.1.3 消能减振方案选择
9.1.4 模型建立
9.1.5 时程分析地震波选取
9.2 黏滞阻尼器减震设计方案
9.2.1 阻尼器的选择与布置
9.2.2 多遇地震作用下反应谱法分析结果
9.2.3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结果
9.2.4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结果
9.2.5 与阻尼器相连的子框架梁、柱减震后内力值
9.2.6 结论
9.3 金属阻尼器减震设计方案
9.3.1 阻尼器的选择与布置
9.3.2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法分析结果
9.3.3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结果
9.3.4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结果
9.3.5 结论
9.4 消能减振方案对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