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马伯乐》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她的绝笔之作。第九章未写完被庸医误诊而去世。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马伯乐出生于青岛一个有钱而且信洋教的家庭里,是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他没有任何谋生能力,仅凭借父亲的资本过日子,他依靠家人,却鄙视家人,家人的白眼和轻视实在忍受不下去时,他出逃到大学去旁听,不仅没能赚上钱,反而灰溜溜地回家来。但他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这种在家的窝囊处境,又跟家人说要去上海开书店,结果仍然是以灰溜溜回来而结束。卢沟桥事件一发生,马伯乐即刻从青岛逃到了上海,住在一个没有窗子、没有光线的房子里,吃的永远是蛋炒饭,却自我安慰说不吃饱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可以说,马伯乐在行为上都倒退到和叫花子相媲美的程度,可在精神上却欣赏着叫花子受过训练的饥饿美,欣赏着叫花子吃不饱也不哭,也不想法子再吃的优美。
萧红在创作完第二部第九章就去世了,使本书成为一部未完之书。葛浩文续写了第十章到第十三章,约3万字。英文稿完成后,葛浩文先生的夫人、翻译家林丽君(Sylvia
Li-chun Lin)
女士将此作由英文译成汉语,这一跨越世纪的书写终于圆满完成。但续写的内容究竟是什么,马伯乐结局如何,留给读者们自己去读。
我将与蓝天碧水用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萧红绝笔。
《马伯乐》是萧红生前未完成之作,第九章完全文未完。
葛浩文爱萧红,如子善老师爱张爱玲,由研究而生爱,跨越七十多年的书写,只为圆一个致敬知音的梦。
我们读过了萧红,却不知她将如何安排《马伯乐》的命运,也许不再有人会如此书写了,读完它,需要勇气。
萧红误死庸医之手,如今《马伯乐》有了完整版,慰藉萧红,也慰藉我们的情结。
序
葛浩文
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一九四〇年,东北作家萧红逃难暂居香港时写了一本名为《马伯乐》的长篇小说,第二年在重庆出版。同年续写《马伯乐》第二部,在香港的文艺刊物上连载发表,末了有第九章完全文未完的标记。可惜小说尚未续完,日本袭击香港,香港沦陷一个月后,作者因庸医开刀之误不幸去世,享年三十一岁。
之后由于种种环境因素,萧红的作品几乎无人问闻。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加州的旧金山州立大学攻读中文硕士时,偶然发现她的小说,阅读之后爱不释手。在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写博士论文时,决定研究她的生平与作品,写成英文版的《萧红传》,于一九七六年出版。后来我也翻译了她的两本长篇,《呼兰河传》及《生死场》,都陆续通过美国的出版社介绍给英文读者。接着想把《马伯乐》也翻译成英文,但教学研究及其他杂事繁多,进度很慢,又是未完的作品也怕很难找到出版社。有一年夏天,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的翻译研究中心做一些翻译工作,一天跟朋友聊起《马伯乐》时说,我读过萧红所有的作品,觉得我和她简直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她没写完的小说,我来替她完成吧。朋友相当赞成,认为这会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首例,完成了,我就是当代的高鹗。那我倒是不敢当。
说时容易做时难,我没写过小说,不知自己是否有写作天分,不敢斗胆动手,因此拖了将近二十年,直到几年前出了一本自己写的极短篇小说集后,才有信心提笔让马伯乐一家继续活一段时间。如何续《马伯乐》?小说家的想象力可谓天马行空,自由创造,可是也得创造得有道理。要怎么样才能让《马伯乐》续篇有道理?最初的想法是:不是有人认为萧红的《马伯乐》是一九四〇版的《阿Q正传》吗?相对于阿Q的低下背景,马伯乐的确可以说是一个中产阶级的阿Q,或许可以让马伯乐有类似阿Q的下场,也算是延续萧红对恩师益友鲁迅的怀念与景仰。但后来放弃了,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萧红是一个创造力十分丰富的作家,我认为她绝对不会满足于仅仅是模仿鲁迅的作品,她一定会另出奇想给读者一个惊艳的作品的。
考虑了很久之后的构想是这样的:续篇的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萧红本人去过的,如从上海到汉口,武昌到重庆而后转赴香港。如果《马伯乐》是萧红对鲁迅《阿Q正传》的一种回应,那我在续篇纳入萧红个人的逃难过程,也可喻为是我跟萧红的生平作品的隔代对话。续篇描述的事件有真也有假,增添的人物有真人也有纯属虚构的。另外,我也尽量收入萧红一些散文的片段,如长安寺滑杆等等。最让我头疼的是马伯乐这个人物的下场。在此不揭露,读者必须读到结尾才能知道我如何处理。
当然我无法知晓萧红会有什么反应,或她是否同意我续《马伯乐》的方式,只知道我这翻译以及创作的始末是完全出于对她的尊敬,希望读者看完后会觉得萧红如果地下有知也认可我的用心良苦。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原名张道莹,笔名萧红,悄吟。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与萧军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次年中篇小说《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种出版,这部作品使萧红在上世纪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1936年,萧红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之后发表小说《马伯乐》《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1939年生人,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圣母大学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早年以《萧红评传》闻名,后以翻译中国文学为读者称道。经他译成英文的中国作家有数十位之众,按译文出版先后:朱自清、黄春明、谢霜天、陈若曦、萧红、李昂、白先勇、东方白、萧军、袁琼琼、杨绛、林斤澜、王蒙、端木蕻良、汪曾祺、高晓声、王安忆、刘宾雁、萧飒、艾蓓、闻一多、阿成、莫言、刘恒、苏童、王朔、李锐、刘心武、王祯和、潘人木、格非、虹影、朱天文、巴金、施叔青、朱天心、贾平凹、刘震云、姜戎、老鬼、毕飞宇、老舍、阿来,等等。葛浩文还是研究者,尤其在现当代中国文学方面,数十年如一日,成绩斐然,说他是中国文学的海外传人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