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新媒体系列)
定 价:40 元
- 作者:刘君 等译
- 出版时间:2018/8/1
- ISBN:9787309137309
-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206.2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16开
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媒介的飞速发展,媒介化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欧陆媒介化研究的*学者,哥本哈根大学的施蒂格·夏瓦教授在本书中追根溯源,完整地阐释了媒介化理论的框架、内涵及演变过程,并揭示出在媒介逻辑影响下,与人们密切相关的政治、宗教、游戏和惯习四方面的深刻变化。
《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新媒介系列译丛重磅推出的*本系统介绍媒介化研究的译著,相信它能给国内媒介研究领域的学者带来富有启发的洞见。
施蒂格·夏瓦(Stig Hjarvard),博士,哥本哈根大学媒介、认知与传播系教授,挪威卑尔根大学兼职教授(Professor II);研究兴趣涵盖新闻媒介、新闻学、媒介史、媒介与宗教、媒介与全球化。夏瓦教授是媒介化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同时是《北极光》(Northern Lights: Film & Media Studies Yearbook)杂志主编,并在包括《媒介、文化与社会》等传播学、社会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译者简介:
刘君,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媒介、认知与传播系副教授,哲学博士,文学(电影学)博士,牛津大学及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涵盖信息传播技术与政治社会学。论文见于政治科学、社会学和传播学领域的社会科学索引(SSCI)及中国社会科学索引(CSSCI)期刊,并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曾获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信息科技与政治分会最佳博士论文奖等,论著包括《数字时代的传播与抗争》(牛津大学出版社,待出版),译著包括《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等。
李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电影与媒介研究硕士。
漆俊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学学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电影与媒介研究硕士。
目 录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从中介化(mediation)到媒介化(mediatization)
一、导论
二、文化和社会中的媒介
三、中层理论(middle-range theory)
四、一个高度现代性的过程
第二章 媒介化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一、导论
二、媒介化的现代性,抑或媒介化文明?
三、后现代理论中的媒介化
四、定义
五、作为半独立机构(semi-independent institution)的媒介
六、制度的变迁
七、功能可见性: 结构化互动
八、媒介对交流与互动的改变
九、社会规范的重建
十、虚拟化和新的社会地理学
十一、共享经验的领域
十二、制度与机构的交界
第三章 政治的媒介化:从政党报刊到舆论产业
一、导论
二、变迁的维度和阶段
三、新闻业的兴起
四、新闻媒介一种政治机构?
五、双重传播系统
六、新媒介: 政治传播网络的扩展
七、可见性政治
八、政治个人化
九、聊天化政治
十、媒介政治评论员的混合角色
十一、结语
第四章 宗教媒介化:从教堂信仰到媒介魅力
一、导论
二、三种媒介隐喻
三、媒介化宗教的三种形式
四、复魅的媒介(re-enchanting media)
五、社群和仪式
六、媒介精神功能的考察
七、结语
第五章 游戏媒介化:从积木到比特
一、引言
二、童年的转变
三、小小年纪的成年化
四、玩具和媒介产业的互动
五、儿童对媒介使用的控制
六、乐高的媒介产业之路
七、游戏的转变
第六章 惯习媒介化:新个人主义的社会特征
一、导论
二、惯习和社会性格
三、从陀螺仪到雷达
四、弱联系和社交性
五、惯习的媒介化
六、媒介的承认
七、软性个人主义
第七章 后记:媒介化的结果和政策
一、多样化结果
二、媒介政治:宏观与微观
参考文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