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本书《反讽者说》里,我透过反讽这种美学形式,*终还是聚焦于自我的虚无感。而这本书,延续《反讽者说》,汇聚了*近一两年对于自我历史性的研究,试图通过对于当代文学的形式/精神分析,捕捉大河奔流的改革四十年来自我的踪迹。
在本书中,前两章集中于探讨自我如何诞生、如何管控;后两章讨论自我如何被征用,是否还有突破的可能。
自序
2017年最后一次外出开会是去重庆,住在重庆大学所在的嘉陵江边,清晨起来,窗外冬雾弥漫。打开随身带着的笔记本电脑,整理起这部书稿,推敲起一个什么书名合适。忽而想起大学毕业那一年,最后一次的旅行也是来的重庆,那是2003年的夏天,热到锋利的蝉鸣将往事切割得零碎。之后去北京去上海,恍惚间十四五年过去了。
我们这代人,可能特别放不下对于我的执迷。整理书稿时摸索自己近年来的所思所想,核心还是围绕一个历史化的自我在运转。在上一本书《反讽者说》里,我透过反讽这种美学形式,最终还是聚焦于自我的虚无感。而这本书,延续《反讽者说》,汇聚了最近一两年对于自我历史性的研究,试图通过对于当代文学的形式/精神分析,捕捉大河奔流的改革四十年来自我的踪迹。
由此书分四章,前两章集中于探讨自我如何诞生,如何管控;后两章讨论自我如何被征用,是否还有突破的可能。具体的每一节,我都是通过一部或几部作品分析来展开,这是文学研究者的看家功夫,但用在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上,我也知道难免显得寒酸与局促,最终不过是一些散乱的思考。
感谢上海市作家协会各位老师的支持,本书得以入选述而批评丛书。本书章节都曾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按照发表顺序,感谢《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扬子江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各位编辑老师。同时,感谢世纪文景,感谢沈敏编辑认真细致的工作。
校订完书稿,诚实地说,作为作者我并不满意。具体篇章的问题自不必论,最为感慨的是一代人逼近中年,在整体的精神气质上,还是虚浮难定。从油腻中年到佛系青年,从致青春到十八岁,流行的花样翻来覆去,无非是对今日的自己惶惑不安。同样,这历史的风暴也在我的内部,我也是被裹挟的一个,踪迹踉踉跄跄,划出了限度所在。如何以比如文学的方式,更好地理解与安妥自我,恐怕是一代人漫长的工作。
2017年12月31日
上海 二三书舍
黄平,1981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著有《反讽者说:当代文学的边缘作家与反讽传统》《大时代与小时代》《贾平凹小说论稿》《80后写作与中国梦》《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等。曾获第四届唐弢文学奖,《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度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