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多篇论文组成,书中有许多罕见的历史文献资料及其老照片,为申城记忆提供了翔实的考据。本书有些篇章,已公开在报刊上发表,个别文章在内部期刊上发表,还有多篇新作。本书的主要篇章围绕老城厢西姚家弄48号作者的启蒙学校展开的史实调查。48号百余年来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谜,60多年前,这里恰是本项目作者的启蒙学校。半个世纪后,在寻觅当年启蒙学校踪迹时,不经意间,开启了作者的城市记忆拾遗之旅。作者对西姚家弄48号的前世今生作了全面调查考究,在被历史尘封的古纸堆里,寻觅到了朱家祠堂、江南古典私园思敬园以及百年老校私立思敬小学几乎失传的完整的珍贵的园林图文真貌等。
可贵的探索 不惜的追求
本书的作者周新民先生是一位一辈子与舰艇打交道的资深工程师。在职期间,他长期从事舰船科技、行业标准情报研究工作,并在专业期刊上曾发表舰船专业文章50余篇,专业译文约20篇。退休回沪定居后,周新民致力于自己身边的城市记忆拾遗,自喻草根史学。
周先生对史学尤其是家乡上海的街道、园林、建筑之历史,情有独钟。以古稀之年走街串巷,迷恋于一座园林、一幢建筑,寒来暑往,反复求证。作者说过:如果知道某些历史线索,甚至有可能被以讹传讹的历史,不去考据事实真相,不向社会披露,今后很少会有人再有兴趣,再有机会关注你所知道的历史线索,那将会永远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那将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这也是我作为一名草根上海史关注者的信念,也是近年来我在申城记忆拾遗考证中的深切体会。
本书能结集出版,除了周先生对历史的执着,还有对上海的挚爱。这些成果是对目前已出版的上海城市记忆重要拾遗和补缺,文章话题涉及作者身边的城市史、园林史、校史、企业史、家族史的田野调查,同时,作者还是部分园林、学校、街区演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作者以可靠史料纠正了上海地方志、上海丝绸志以及媒体报道中,个别与史实不符的论断。通观周新民先生的这本书稿,集中于晚晴民国时期,对上海历史的十多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称之为草根的城市记忆。其中不乏创新之作,且以图证史,也可说是研究上海历史文化、城市文脉、文化积淀、历史名人的最新学术成果。
我曾与周先生在苏州的金鸡湖畔,出席全国首届公共史学的高端论坛。与周先生的结缘,起始于上海一个日军慰安所遗址的调查。
当时,周新民先生因探索母校的历史而去查阅档案,结果发现,战时的峨眉路400号竟是个日军慰安所。周先生在求学时代,来自上海峨眉路的原大公职业学校的老教师曾告诉他,他们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并入新创建的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专业学校的。退休后,他萌生了了解母校创建始末的心愿。在查找大公职校档案时,竟发现这里曾经是日本海军的一个慰安所。遂十余次深入档案馆、图书馆等查找资料,并用城市地图空间定位进行考据,还查到日本海军陆战队老兵曾在日本《改造》杂志刊登的回忆文章,便来找我帮忙。我即叫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帮忙查找战时的杂志,复印好送去。在周先生的不懈努力下,峨眉路400号这个海军下士官兵集会所的历史逐渐清晰起来。我们还找到了数张日本印制的不同年份的上海街区图,里面都标有这个慰安所的名称与位置。尤其是在那幢老建筑里,当年日军官兵购买慰安所入场券的接待室,竟完好保存至今。这在亚洲各国的慰安所遗址调查中,是非常罕见的。近年来,如慰安妇的声音申遗国际委员会的全体委员:日本的吉见义明教授、林博史教授,韩国的李信澈教授、韩惠仁博士、尹明淑研究员等均到峨眉路400号实地探访,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也曾记录拍摄。
历史学除了专业的学生、教师、研究者,再有民间爱好者的加盟和轧闹猛,就更加精彩;他们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却十分执着、敏锐、热心,坚持下去就会有所建树。这些年,我因为到各地调查抗战史,每每遇见民间史学的奇才高手。如上海的王选女士,因自己家乡浙江义乌的长辈是日军细菌战受害者,而涉足调查、起诉、援助,历30年而不辍。当然,近年王选加盟上海交大远东审判研究中心,也算被收编了。川中奇人樊建川,资金之雄厚,博物馆之庞大,收集抗战文物质量之精品,均是首屈一指的。还有如抗战老兵关爱团体、上海918抗战网站创办者吴祖康、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等。与我们这些在大学或科研单位专职教研者相比,包括周新民先生的这些草根人才,更加不容易。这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良性的发展,社会力量的成长,也必将促进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祝愿有更多的史学爱好者加入到搜寻历史密码、记录乡土史迹的队伍。
苏智良
2018年2月28日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抗战史研究会副会长)
周新民,曾为上海市、江苏省档案学会会员。退休回沪定居后致力于自己身边的城市记忆拾遗,为母校江苏科技大学(原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校史正本清源考证工作,取得不俗成果,为学校恢复到1953年创办,作出了重要贡献。已发表的主要成果有:《二战时期的峨嵋路400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