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二十四桥明月夜,似二十四番花信风。自汉而唐而宋而今,既然音书阻隔,关山迢递,何妨见字如晤,溯洄从之?一笺幽恨凭谁诉?洒上鲛绡赠故人。
这是一本写历史人物的散文集子,分古、今二辑。作者以历史为筋骨,以文学为血脉,从汗漫史册中拣择了二十四位传奇人物,从秦相李斯到诗仙李白,从竞雄女侠秋瑾到湘西之子沈从文,演绎了他们或绚烂、或宁静,悲欣交集的一生。
作者的目光和关怀穿过诸多宏大事件,*后落在那些细小的情节上。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表达的,他企图用笔将时光背面的结重新解开,让鲜活的面孔和心跳重回人间。
故人从未走远,伊人在水一方。作者与历史长河中的风流人物书牍往还、笔墨酬唱,虽然注定不会有回信,但在时空的河流中,千万年之间,洞达通脱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书简犹在,斯文未远。
厚重的历史感与轻灵的演绎相结合:本书以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与阅读习惯的方式解读古史,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揭示出亘古未变而血脉相通的心灵脉络,熨贴人心,抚慰孤独,给人以丰满而独特的美学体验!
汉字的修复能力与疗愈能力的尝试:正如作者所强调的,写作本书的过程也是其经历病痛也即经历疗愈的过程。仰仗于文学神奇的治愈和修复能力,这些史册深处的人物消除了中途漫长的隔阂,仿佛从未走远。二十四封书简使作者在匆匆忙忙的现代社会中日渐荒芜的心重新丰厚而温润起来。而这种丰厚而温润,相信也是适宜于现代社会中所有人的。
自序:一场百感交集的回望
我的《故人在纸一方》
这是一本写历史人物的散文集子,我企图在泥沙俱下的时光里逆流而上。目光和关怀穿过诸多宏大事件,最后落在那些细枝末节上。我用笔将时光的面纱挑开,以写字的手解回忆的结,我知道我终究凭借汉字的古老巫术触动了一些尘封许久的人事,并看清了历史的某些把戏。
在这部分的文稿中我舍弃了对宏大历史的迷恋,也舍弃了没完没了人云亦云的评述。我将话语和心情还给时间里这些原本面目模糊的人物。我企图通过文字铺成的道路,让走失的人找到回归的方式,让他们沿着生命的细节,借助命运留下的蛛丝马迹,在一个黄昏醒来,重新微笑、说话、恼怒、愤慨,重新心绪绵长,重新患得患失。
仰仗于汉语,仰仗于文学神奇的治愈和修复能力,这些史册深处的人物,却消除了中途漫长的隔阂,倒仿佛从未走远似的。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很像我们熟悉的师长、朋友、老邻居的。这些文字成了古老史册间探出的一颗新芽,带有现代人的审美气息、认知习惯,也带有日常视野下朴素的体温和语调。
在洁净的纸上,我讲述了一系列中国故事,只有中国的土壤,才能生长出斯人斯事,只有中国的气候和天象,才能衍生出如此的命运。当然,这些人又反过来成就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他们身上有中国式的斯文,中国式的悲悯,中国式的境遇,也有中国式的风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故园如何更改,这些华夏大地和节气里走出来的人物始终牵动着中国人的心。
在人物的选择上,我费了一番功夫,总让那些颇有故事的人走到前台。当然,这些人又有一个共同特性,他们似乎都带着某种悲剧的生命意识,都于灵魂里渗透了常人触不可及的高远梦想,这样我才有了重新解构的信心和勇气。我往往要找到一个具有暗示意义的事件和一个重要的时间,那样的地方仿佛有一个敞开的路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历史戛然而止的路上,文学乘着轻逸的骏马飞驰而来。
这本书稿里,我尝试用各样的手法来完成一本散文集的叙述,像一个厨师不惜动用了全部的技艺,来做一桌招待故人的菜。有小说的匠心,也掺杂着诗歌的轻灵;有回忆和戏说,也有假设和暗含心思的虚构。当然,这一切都围绕人物的主体事件展开,那些关乎命运的事件,我纹丝不敢动,这是不能由外人更改的,是人的履历。
这本集子,可以看作是一部个人化的心灵史,是一个年轻作者对时间的感知,以及对历史里面诸多悖论的独自思索。当然,这十几万字的文稿,还藏着我对天地间那些坚韧生命的敬畏。过往的人,都像一面面明镜,多少年后,在他们的命运里我们依然能照见自己的样子。
感谢汉字,让时光里的人又重新活了一次。感谢故人,让继续活的人,相信肉身泯灭后,灵魂还将以另外的形式在纸上舞蹈。
2018年3月4日
跋:光荣的生命路
这是一个特殊时期,对于我三十三岁的人生来说。
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让我躺到手术台上,原本年轻而紧致的身体,因为突然闯入的劫难出现了好几个创口。那是腹腔镜手术留下的巨大的缺口,大得可以塞进去一个拳头,我从不敢正视右腰部位的这个口子。
此刻,那些创口正缓慢地自行愈合,但我仍然感觉到疼痛。在夜深人静里抚摸自己的身体,就像摸到一个瓷器上经过细致修复后残留的裂纹。我像一个婴儿,不能随意翻身,不能随意走动,不能弯腰,不能拎起两三个苹果……顺畅的生活突然停了下来,像山涧顺畅的水流被阻断了,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活法,这些年,我走过的那些路,爱过的那些人,做过的那些事,我曾为之竭力奋斗的那些东西,有哪些是值得的?有哪些是一场徒劳?我必须思考这个问题。当我开始渐渐洞悉命运的凶险,开始明白生命并非一帆风顺,像海上行驶的船,随时可能会侧翻。我们如何在各自有限的时间里赢得意义,这应该是所有人的课题,只是,庸常而不痛不痒的生活很容易让人忽略这一点。
每个人都有且只有一次人生的旅程,你走上了这条路,就必然错过那条路,究竟怎样度过才是有价值的?寻找答案的时候,我时常想起那些自己笔下的人,尽管他们看起来那么遥远,仿佛已走入了时间深处,只剩一袭空茫的背影,但他们确确实实在这人世火热地生活过,他们爱过、恨过、彷徨过,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固执地追逐过。他们的人生,是不是我生活的镜子?在那里我照见自己的理想主义,照见自己在坚硬现实中的惶惑以及脆弱。他们的人生曾经如此跌宕起伏,而时光大浪淘沙,一切复又安静如墙上的画,书里的字。但他们分明没有走远,我还听到脚步声,还看到他们站在时间的河边感叹命运的拙劣。到秦国去逐梦的韩非,最后客死于异国大牢;立功心切,一心想成为名将的李陵最后成了大汉帝国的罪人;一生沉浸在预言里的书生金圣叹,最后无法洞见自己的命运;梦想着做个读书人的华佗,成了旷世名医;始终无法割舍文人情怀的瞿秋白,踏入了另一条坎坷的路;闻一多为了正义而宁愿献出生命;华彦钧在深不可测的长夜里,通过琴弦触摸明亮……这么多隐入历史的人,就像退到幕后的演员,戏已散去,可余音绕梁几千年。谁的人生,都无非是一场戏,你是演员,又是观众,你在台上笑着,又在台下哭着,你为别人的悲喜感叹,别人亦为你的遭际唏嘘。时间到了,戏落幕了,所有人都将退场,那一刻时光亘古如荒原,往事绵长如江河。
怎样的人生才能进入历史?显然这是一个并不难回答的问题,大部分人都将静默地消逝在时间的大江大海里,没有任何痕迹。那怎么办?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何处?我们为什么要来,要这样纠缠不清?我们又能通过怎样的方式证明在这人世上有价值地存在过?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了。但我想一个个体生命,他的存在就是他全部的价值和意义,他的那一段旅途就是他引以为豪的光荣的历史,就像一棵树,它成长,蓬勃成一片绿荫,最后落叶飘零,它尽情做完这一切,光荣就写进了年轮。对于一个个体生命来说,能做的也无非是尽情完成自我的所有可能,把那过程酣畅淋漓地呈给时间,就印证了存在的意义,获得了存在的价值。这些价值像我们头顶闪烁的星辰,虽然微小,最终会汇入人类生命的洪流,成为深远博大的星空的一部分。
剩下的事情是如何度过光荣的生命旅程,这才是我们最大的课题。那些重大却无用的事,那些看似张牙舞爪足够左右你命运的人,在我们宏观的生命旅途中,当我们站在生命的高山上朝下俯瞰时无非是几块石头而已,这一切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时光,是情意,是在生命的前方永不消逝的光明。在每一个季节深处,感知岁月的心跳和脉搏;在每一条街巷里,触摸人间细微如琴弦颤动般的温情;在每一口米饭里,咀嚼出大地的清香;在每件棉布衣裳里,体味自然赐予的贴心和柔软。放下浮躁和惊恐,放下狭隘和不安,放下偏见和挑剔,坦然而坚定地往前走吧,呼吸自由的空气,继续怀揣梦想。当然,还要继续书写,在文字里把心放平。
最后,感谢母亲,在生病的日子里,我复归于婴孩,而她牵肠挂肚,竭尽全力,让我重温了多么无微不至的爱。母亲并不识字,也许不会读到这一行。但我还是要说,儿子的每一本书都是她的骄傲。
2018年3月10日
第一辑 古
致李斯:鼠样人生 /2
鼠是李斯的吉祥物,是李斯的图腾,也是李斯人生第一任导师。鼠使得李斯第一回具备了清醒的自我意识。我不知道李斯的属相是什么,如果没有猜错,李斯应当属鼠
致谢灵运:一棵旁逸斜出的树/64
他再次东归,回到会稽旧别墅中,与一群常常出没山野的隐士打成一片。这样他就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一心扑向山间水畔了。他已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家。
致李白:天子门前能走马 /90
少年的李白,已经不再俯身于太过现实的生活了。他觉得他是不属于这庸常的生活的,他沉迷于雄辩和争论中。他喜好合纵连横之术,希望凭借着巧舌如簧,游说于诸侯之间。
致张苍水:大江东去水苍茫/178
张苍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再一次向世人诠释了一个英雄的真谛。他走向杭州弼教坊,抬头望见了对面的吴山,那时正值秋天,吴山已有浓浓秋意,山色明媚,树树秋声。张苍水不无留恋地大声感叹:好山色,竟落得如此腥膻!
…………
第二辑 今
致秋瑾:秋之瑾/210
秋瑾用毛笔写下了清人陶宗亮的诗: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令人深思了,此刻正是夏天,她心里却一派深秋景致了。许多年后,我才理解了这句诗的含义,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家国梦想的感伤,是壮志未酬的遗憾,亦是荆轲刺秦般慷慨就义的怅然。
致阿炳:向死而生/262
你被生活埋到了烂泥里,但性灵却借助一把胡琴挣脱出来,并开出一枝洁白的花。从当家的道士到街头艺人,从俊逸少年到肉身溃烂的浪荡子,你经历的所有不幸和厄运,最终都没能阻挡灵魂轻逸地接近洁净的月光。
致梅贻琦:梅心清华 /246
尽管身处距祖国万里之遥的华盛顿。梅贻琦还是在秋风中清晰地念及了他的清华故园。他想起少年时代求学其中的清华,想起青年时代工作其中的清华,想起日晷草坪上年年绿的芳草,想起清华路上一地如金的银杏,想起近春园里秋霜中的残荷…
致沈从文:乡下人和他的甜酒/328
在恰当的时间逢着一个正当最好年华的人,此是人之至幸。人都说从文先生写得一手好情书,非情书好,实在是用心率真,用情执著也。最好的情书除了才华和好文字外,一定是有一颗炽热的心藏在里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