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定 价:68 元
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 作者:孙文钟 编
- 出版时间:2018/6/1
- ISBN:9787513240048
-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109.2
- 页码:39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古代汉语/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以古代文选为经,以古汉语通论为纬,共选古代范文50篇,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常用词词义分析(全书320多条,分到每单元50余条)、古汉语通论、知识点链接、思考与实践。文选上自先秦,下迄宋代,皆为名家佳作。通论部分凡文字、词汇、语法、古书的句读、古代的文体及其特点、诗词曲论六篇,并附破读与通假、常用训诂术语提示、古汉语修辞举隅、古文今译的标准与方法、古代重要诗文总集一览和古今主要字书词典一览等知识点链接六个。
本教材为了营造阅读古代作品的氛围,全部使用繁体字,文选原文保留异体字。
本教材既可作为全国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师、教学及科研人员使用。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第一单元
文选
一、包牺氏之王天下
二、洪范
三、《论语》十则
四、《大学》六章
五、《中庸》十章
六、大同
七、夫子当路於齐
八、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
常用词词义分析(一)
古代汉语通论一文字
第一节 对“六书”的定义与理解
一、象形
二、指事
三、会意
四、形声
五、转注
六、假借
第二节 汉字造字用字方法研究的进展
一、早期的研究
二、近代的研究
三、现代的研究
第三节 古书用字的变易现象与辨识方法
一、古书用字的变易现象
二、古书用字的辨识方法
知识点链接古书的读音:破读与通假
一、破读
二、古书通假现象
三、同源通假
四、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参考书目
一、书目导读
二、书目一览
第二单元
文选
九、宫之奇谏假道
十、晋侯梦大厉
十一、邵公谏厉王弭谤
十二、苏秦连横约从
十三、司马相如列传
十四、艺文志诸子略
十五、班超传
十六、官渡之战
常用词词义分析(二)
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纵向研究
一、古代汉语词形结构的发展演变
二、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
三、古今词义的差别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横向研究
一、词与字的关系
二、词与词的关系
三、词与语法的关系
四、词与修辞的关系
五、词义的辨析
第三节 古代汉语词义系统的考察方法研究
一、传统训诂学考察词义的方法
二、西方语义学研究方法的借鉴
第四节 古代训释词义的主要方法提示
一、形训
二、声训
三、义训
四、直训和义界
知识点链接常用训诂术语提示
一、曰、为
二、谓
三、谓之
四、之谓
五、犹
六、貌
七、属、之属
八、言
九、之言,之为言
十、读如、读若
十一、读曰、读为
十二、当为、当作
十三、如字、破读
参考书目
一、书目导读
二、书目一览
第三单元
文选
十七、四时
十八、《老子》四章
十九、尚贤
二十、胜箧
二十一、天论
二十二、虚实
二十三、察今
二十四、历山之农者侵畔
常用词词义分析(三)
古代汉语通论三语法
第一节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与古代汉语特殊语法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和特殊动宾关系的辨识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辨识
二、古代汉语特殊动宾关系的辨识
第三节 理解古代汉语虚词的要素
一、从上下文中把握虚词
二、从词性、用法、词义三个方面综合考察虚词
知识点链接古代汉语修辞举隅
一、引用
二、委婉
三、割裂
四、代称
五、倒置
六、对文
七、互文
八、并提
参考书目
一、书目导读
二、书目一览
第四单元
文选
二十五、谏逐客书
二十六、论积贮疏
二十七、论贵粟疏
二十八、狱中上梁王书
二十九、上书谏吴王
三十、报任安书
三十一、知实
三十二、思贤
常用词词义分析(四)
古代汉语通论四古书的句读
第一节 培养古书句读能力的必要性提示
一、明白句读方能知晓文意
二、重视句读有利於正确校注
第二节 古书句读实践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句读的基本要求
二、掌握句读的基本技巧
第三节 古书句读致误原因的思考
一、意义不明
二、语法不明
三、音韵不明
四、失於校勘
五、不谙标点符号用法
知识点链接古文今译:标准与方法
一、今译的标准
二、今译的方法
参考书目
一、书目导读
二、书目一览
第五单元
文选
三十三、答李翊书
三十四、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十五、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
三十六、朋党论
三十七、答司马谏议书
三十八、留侯论
三十九、戊午上高宗封事
四十、酌古论
常用词词义分析(五)
古代汉语通论五古代的文体及其特点
第一节 古代文体的分类解读
一、汉以前的产生阶段
二、魏晋南北朝的成熟阶段
三、隋唐宋元的发展阶段
四、明清的总结阶段
第二节 历代散文概述
一、先秦时期散文的兴起和成熟
二、秦汉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三、隋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
四、元明清散文的总结期
第三节 骈体文和赋体的构成及流变
一、骈体文
二、赋体
知识点链接古代重要诗文总集一览
参考书目
一、书目导读
二、书目一览
第六单元
文选
四十一、《诗经》三首
四十二、《楚辞》二篇
四十三、汉魏六朝诗四首
四十四、唐诗六首
四十五、宋词六首
四十六、元曲五首
四十七、归田赋
四十八、登楼赋
四十九、与朱元思书
五十、哀江南赋序
常用词词义分析(六)
古代汉语通论六诗词曲论
第一节 诗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一、诗歌抒情性的自觉与独立
二、盛唐之音
第二节 词,别是一家
一、词的起源与燕乐
二、词学审美的别是一家
三、词体的雅俗之辨
第三节 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看诗词曲的嬗变
一、杂剧与散曲
二、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知识点链接古今王要字书词典一览
参考书目
一、书目导读
二、书目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