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对话题材,以火车上展开的一段对话,一站又一站地讲述了地震的历史、成因、研究成果以及地震和地震次生灾难的应对办法。本书语言轻松风趣,通俗易懂,将深奥的地质理论用活泼的方式介绍给普通读者。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对当下广泛传播的谬误信息进行了剖析和驳斥,使人们了解地震的基本常识,不再盲目恐慌。
本书最初是广东一家出版社通过滕吉文院士约稿的。由于沟通问题,我误认为他们是想做一个包括各学科的丛书,地震学是其中的一部分。后来出版社看了初稿,认为还可以,但他们的计划是,就地震科技出一个系列,而这是我当时极其有限的业余时间无论如何都难于按时完成的,于是这一计划就此搁浅了。
前年,我所离退休老同志在自办的刊物《震苑晚晴》上组织一个专辑。要求我写一个类似于序言的东西。我十分不习惯于做领导状写这种序(往往还要配一张在办公桌前装摸作样的照片),所以我说把这个未完成的小说贡献出来供老同志乐一乐吧。连载后,老同志反响还不错,一些老同志打电话给我,建议出版。客观上,这个过程也起到了学术把关的作用。老同志指出的一些讹误,也在修改中做了更正。
现在,知识产权出版社想把这本书做好,我感动于知识产权出版社对地震科技的关注,愿意跟他们合作,按照他们的建议,对主线进行修改和增加,并且增加若干图片和知识注记,以丰富内容,增加趣味性,照顾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
和一些媒体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遇到一个悖论式的问题。他们告诉你:这个事情,老百姓不懂。
因为是搞科学的,所以有时候不免怀疑。老百姓不懂?逻辑上说不通呵你不说,不就更不懂了吗?只说懂的,那还要你媒体干什么?所以,我不太相信有什么科学知识是老百姓不懂的。我认为要搞好科普,这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前提条件问题。就是说,如果说有什么老百姓不懂的,那只能是我自己没说明白。我没说明白,那只能是我自己没弄明白。
当然了,有时候我们自己事事儿地觉得十分重要的东西,对老百姓的重要性其实并不直接越是现代社会,就越是这样。每个人都成为食品专家、保安专家、银行专家……那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光荣。其实,如果所有老百姓都熟悉什么双差地震定位啦、地震仪传递函数啦、地震噪声成像啦……,那还要地震局干什么?但是有些东西,老百姓该懂、也能懂。这跟是不是学物理没什么关系你没学过医学,可是你不可能一辈子不去医院吧。
所以,我很想用这本书做一个恶作剧式的实验。在书里用多少有些玩世不恭的口气介绍的问题地震预警、地震预测预报、地震预测预报的统计检验、地震前兆、地震触发、地震预测预报信息在防震减灾中的合理应用,所有我遇到过的媒体都(好心)告诉我这问题老百姓不懂、不想懂、也不可能懂、你说了他们更不懂。
以上,是我(们)想要做的。至于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不知道了,当然有一件事完全可以百分百保证:本书(主线的)所有文字(以及以前我的所有科普作品),都既不是请秘书帮忙的、也不是由助手代笔的、更不是让学生拼凑的。如果出版社允许,我甚至很想试试,自己画那些卡通式的插图。
连我这种菜鸟都忍不住要做点地震科普,说明我们现在的地震科普,与时俱进的任务实在是太紧迫、太重要了。
吴忠良:国家地震局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和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一站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第二站 被低估了的张衡地动仪
第三站 地震预警、次生灾害预警
第四站 地震预测预报
第五站 地震统计和地震危险性
第六站 地震前兆
第七站 地震的触发
第八站 与政府和公众沟通
第九站 地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