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改编自《北京地方志·北京风物图志丛书》中的《什刹海》。什刹海曾是永定河故道;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研究什刹海,对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多方面、多角度透过对什刹海的研究,把对北京文化的研究触角引向边缘和纵深,对北京文化的起源和立体化研究推进了一步。图书四色印刷,图文并茂,详古略今,通俗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大众读物。
《京华通览》丛书以一城三带为脉络展开编写,所述内容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什刹海曾是永定河故道。随着永定河河道的逐渐向南摆动,至东汉以后,水流迁于蓟城以南。原经蓟城北的所谓三海大河故道遂废,后积存高梁河水,形成湖泊。金代时称为白莲潭,元代称海子、积水潭。元大都城是在紧傍积水潭东岸设定了中轴线,并以积水潭东西之距作为全城宽度之半数而营建的;水利科学家郭守敬又引西山泉水入城汇流积水潭,开凿通惠河,使积水潭成为大运河的漕运终点码头,繁盛一时。元时,将今北海、中海圈入皇城,把海子截断,一分为二;从此,今北海、中海成为皇家苑囿,与今什刹海衍生着不同的命运轨迹。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依然是元代所确定的中轴线。明代该处水域有积水潭、后湖、莲花池、什刹海等名称。清代,按水流方向,分别称为积水潭、什刹海后海和什刹海前海;什刹海前海筑堤,将什刹海前海分成两片水域。民国时,什刹海名称定型,按顺序称西海、后海、前海和西小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什刹海得到全面治理。文化大革命期间,什刹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西小海被填平,改建为什刹海体育馆;明代被隔于德胜门外的水域(后被命名为太平湖),在修建地铁时填垫。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再次对什刹海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使什刹海的景致越来越美,成为人民喜爱的公园。从上述形成演变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永定河可称得上是北京的母亲河,什刹海是北京城的一串明珠
赵林 原西城区志办史志科科长,西城史地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