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紧紧抓住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遇,开启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球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模式/科普人才建设工程丛书》以中国特色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模式为主线,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球浪潮、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国化、公民科学素质的标准及测度、全民科学素质系列行动、科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科技传播公共服务供给、科技普及公共服务供给、科普产品创意生产与供给、开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模式等进行了深人系统的研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模式,是对世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一大贡献,给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后发国家以有益的启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模式/科普人才建设工程丛书》是作者20多年研究与实践的总结,在公民科学素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创见性、创新性、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指导性,适合从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科技普及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教学、培训、管理、实践工作者参阅。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模式/科普人才建设工程丛书》基于作者杨文志20多年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和实践的经验,站在公民科学素质变革的时代潮头,力求突出时代性、创见性、创新性、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性,以中国特色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模式为主线,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球浪潮、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国化、公民科学素质的标准及测度、全民科学素质系列行动、科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科技传播公共服务供给、科技普及公共服务供给、科普产品创意生产与供给、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是对世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极大贡献,给全球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特别是后发国家以极大的启示。
人类正在走进一个新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世界的今天,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创新发展乃世界主流,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二选择,而创新发展的引擎是科技创新、科学普及。面对这样的时代,把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世界上一些先行发展国家的普遍选择。
科学素质是决定公民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国家发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根本转变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国民强,国家强,一个具有高水平科学素质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科技无处不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之路靠科技照亮,人的全面发展、幸福生活靠科技引领。无论是今天,还是面向未来,都需要人人具备科学素质。全球性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科技普及随之提速,如何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科技引领的时代,如何使每位公民最大限度地享有科学和技术带来的福利,避免技术的不恰当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公民自身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和未来挑战。要破解这个难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力图通过科技的教育、传播、普及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进而提高国家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位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不仅必须掌握现今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基本的科学方法,而且要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懂得尊重客观规律,并且具有必要的应用科技来处理、解决个人生活问题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对于公民个人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美国早在1985年就制定和开始实施“2061计划”,目标是到2061年使全体美国人具备科学素质。2001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制定《提高全人类科学技术素质手册》,呼吁世界各国大力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2001年欧洲联盟制定《科学和社会行动计划》,以进一步提高盟国公众的科学意识,使科技政策制定更符合公众利益,使所有公共政策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紧紧抓住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球浪潮的机遇,主动融人世界公民科学素质大潮,不失时机地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国科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建议》,到2049年使18岁以上全体公民达到一定的科学素质标准,使全体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并学会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中国科协的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开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就,堪称世界典范,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奋力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短短10多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0%,比2005年的1.60%和2010年的3.27%分别提高2.88倍与近90%,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超过5%的目标,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形成了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后发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全球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杨文志,曾任中国科协科学普及部副部长、部长,长期从事科普工作,主要关注和研究领域:中国非政府组织和科技社会团体改革、运营和管理;科学交流、科技期刊与科学技术普及理论和实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等,先后发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素质的要求》等论文60多篇。主要著有《科学技术普及概论》、《现代科普导论》、《现代科普教程》、《现代科技社团概论》,以及审定编辑出版《中国立体农业模式》、《加入WTO中国农业如何应对》等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论著共计等10余部。
第一章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球浪潮
第一节 公民科学素质及其起源
一、科学素质乃国民素质基石
二、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出及定义
三、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
一、公民科学素质的价值取向
二、公民科学素质的认知演进
三、公民科学素质的文化差异
四、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球化
一、国力竞争引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
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历程
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经验
第二章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化
第一节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行动纲领
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国际动向
二、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
三、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纲领
第二节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府推动
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国家体制
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规划部署
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督促评价
第三节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社会参与
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社会动员
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动员
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社群动员
第三章 公民科学素质的标准与测度
第一节 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结构
一、了解科技知识的程度
二、掌握科学方法的程度
三、具备科学思想的水平
四、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
五、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 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标准
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可度量性
二、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国际经验
三、公民科学素质基本标准的制定
第三节 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测度
一、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要素
二、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设计
三、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方式
四、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实施
第四章 全民科学素质系列行动
第一节 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
一、青少年决定国家未来
二、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三、教会青少年科学思考
四、激励青少年科学探究
五、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
六、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
第二节 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一、推动农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
二、强化农村重点人群科普服务
三、增加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供给
四、开启农村科普服务的新引擎
第三节 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一、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建设的新形势
二、城镇劳动者必备的科学素质
三、大力提升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和能力
第四节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一、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特殊重要性
二、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必备的科学素质
三、大力提升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科学素质
第五节 城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一、发挥科普在人的城镇化中的作用
二、城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供给方略
三、城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服务创新
第五章 科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科技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一、科技教育的全景化
二、科技教育的融合化
三、科技教育的乐享化
四、科技教育的促成化
第二节 制定和完善科技教育课程标准
一、学龄前科学教育课程标准
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四、高中科学教育课程标准
第三节 科技教育公共服务的创新
一、创新科技教育公共服务理念
二、大力提升科技教育师资水平
三、强化学校科技教育服务供给
四、丰富校外科技教育服务供给
第六章 科技传播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科技传播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
一、大众媒体成为科技信息传播主渠道
二、新媒体对科技信息传播的影响日盛
三、微传播对公众科学素质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 信息化引发新的科技传播革命
一、科技传播阵地随着公众转移
二、信息技术推动科技传播革命
三、公众需求引发科技传播变革
四、科技传播人的跨界和锐变
第三节 开启科技传播深度融合新时代
一、推动科技传播媒体深度融合
二、实施“互联网+科技传播”行动
三、推动建立科技传播的网络社群
第七章 科技普及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科技普及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
一、科技普及是公众理解科技的有效手段
二、科技普及是公众释疑解惑的重要途径
三、科技普及是公众参与创新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 现代科技馆展教服务供给的创新
一、科技馆展教服务的时代使命
二、科技馆展教服务的发展趋势
三、科技馆展教公共服务供给的创新
第三节 科技普及活动服务供给的创新
一、大型主题科技普及活动创新
二、群众自主性科技普及活动创新
三、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的情境氛围
第八章 科普产品创意生产与供给
第一节 科学内容是科普产品的灵魂
一、科普始终以科学内容为王
二、围绕公众需求遴选科普内容
三、围绕科技发展遴选科普内容
第二节 现代科普表达方式的创新
一、科普表达方式的时代性偏好
二、科普阅读视听类作品的创作创新
三、科普展教类作品的创作创新
四、科普文创类作品的创作创新
五、科普融合类作品的创作创新
第三节 开启现代新共享科普时代
一、共享经济将为科普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推动传统科普向共享科普的转型
三、建立和完善新共享科普体制机制
第九章 开启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公民科学素质托起中国梦
一、公民科学素质事关中华民族复兴
二、全面小康亟须补齐科学素质短板
三、现代化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新要求
四、全球化对国民科学素质的新要求
第二节 公民科学素质成就世界科技强国
一、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
二、厚植创新人才辈出的社会文化土壤
三、适应新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新要求
第三节 公民科学素质引领人民美好新生活
一、科学素质决定生活品质
二、新科技引领人类新生活
三、紧跟人机同台共舞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