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学》分为上、下两册,《大学物理学(下)》为下册,从第8章到第14章。第8章和第9章属于热学内容,讲述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基本定律;第10章到第12章属于电磁学内容,讲述静电场、稳恒电流磁场、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第13章和第14章属于量子物理基础内容,讲述量子物理基本概念、原子中电子的状态和分布规律,并简单介绍固体的结构及其组成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上、下册都开设专题阅读,介绍物理前沿和现代物理思想。
《大学物理学》涵盖《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所有A类内容,B类内容有的带“?”号出现,有的写成专题形式;适合中等学时的大学物理教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以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学”课程,它所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以及它们在科学技术上应用的初步知识是理工科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为了很好地完成“大学物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目前有大量的相关教材。不同的教材是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编写的,这是因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分层次办学以及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趋势日渐突出。
本书编写的初衷,是为中等学时的大学物理教学提供一套难度合适、篇幅精练、易教易学的教材。本书是根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福州大学邱雄等人主编的《大学物理》(上、下册,2002版)基础上进行编写的。它涵盖《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所有A类内容;B类内容有的带“”号出现、有的写成专题形式。
在本书编写初衷的指导下,本书具备以下特色: ①强调物理思想和物理图像,简约推导,能够用物理图像解释清楚的,尽量不用复杂的数学推证; ②精心设计问题,引导读者学习,体现引导式、研究性学习理念; ③注重物理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与自然现象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以增强物理学理论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④注重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把物理学方法论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原理介绍给读者; ⑤在近代物理学内容的叙述上力求通俗、生动,突出物理学图像,以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为主线编写近代物理; ⑥开设专题阅读,介绍物理前沿和现代物理思想,以激发读者学习物理的兴趣; ⑦版面设计美观,写作语言朴实流畅、通俗易懂。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质点力学、刚体定轴转动、狭义相对论、振动波动和光学等内容,下册包括热学、电磁学、量子物理基础和固体物理简介等内容。在保证大学物理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章节的编排适当地考虑了教学上的方便。例如,狭义相对论虽然属于近代物理内容,但本书把它排在质点力学和刚体定轴转动之后,目的是在经典时空观之后紧接着全新的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由于振动和波动是波动光学的基础,所以把光学安排在上册。
编写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福州大学的所有大学物理学任课教师都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龚炎芳、张晓岚和陈永毅编写第1章到第4章和专题A,陈美锋、曾群英、江云坤和杨开宇编写第5章到第7章和专题B,蒋夏萍和黄碧华编写第8章、第9章、专题C和专题D,曾晓萌、苏万钧、钟志荣和翁臻臻编写第10章到第12章、专题E和专题F,曾永志、黄春晖、王松柏和夏岩编写第13章、第14章和专题G。全书由陆培民、陈美锋和曾永志主编。
本书编写参考了许多资料和兄弟院校的教材,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由于水平所限,加上时间紧,书中的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期再版时作进一步的修改。
第8章 气体动理论1
8.1 热学的基本概念 1
8.1.1 热力学系统 平衡态1
8.1.2 热力学第零定律2
8.1.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4
8.2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5
8.2.1 理想气体的压强5
8.2.2 理想气体的温度8
8.3 能量均分原理10
8.3.1 自由度10
8.3.2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11
8.3.3 理想气体的内能11
8.4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12
8.4.1 速率分布函数13
8.4.2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14
8.4.3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的实验验证15
8.5 玻耳兹曼分布律17
8.6 碰撞及输运过程19
8.6.1 气体分子的碰撞和平均自由程19
8.6.2 气体分子的输运过程21
8.7 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23
习题27
第9章 热力学基础30
9.1 热力学第一定律30
9.1.1 内能、功和热量30
9.1.2 热力学第一定律33
9.2 几个典型的热力学过程34
9.2.1 等体过程35
9.2.2 等压过程35
9.2.3 等温过程36
9.2.4 绝热过程和多方过程37
9.3 循环过程40
9.3.1 准静态的循环过程41
9.3.2 卡诺循环42
9.3.3 循环过程的应用43
9.4 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47
9.4.1 热力学过程的方向性47
9.4.2 热力学第二定律48
9.4.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49
9.4.4 克劳修斯熵公式52
9.4.5 熵增加原理53
专题c 熵概念的扩展56
专题d 耗散结构简介60
习题63
第10章 静电场67
10.1 真空中的静电场67
10.1.1 库仑定律67
10.1.2 电场 电场强度69
10.2 真空中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73
10.3 环路定理 电势78
10.3.1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78
10.3.2 电势与电势差79
10.3.3 电势的计算80
10.3.4 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微分关系81
10.4 静电场中的导体83
10.4.1 导体的静电平衡83
10.4.2 静电屏蔽84
10.5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86
10.5.1 电介质的极化87
10.5.2 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88
10.6 电容与电容器90
10.6.1 孤立导体的电容90
10.6.2 电容器的电容90
10.7 静电场的能量92
10.7.1 电容器的能量93
10.7.2 电场的能量93
习题96
第11章 稳恒电流磁场100
11.1 稳恒电流 电动势100
11.1.1 稳恒电流 电流密度100
11.1.2 电源 电动势101
11.2 稳恒电流的磁场102
11.2.1 磁场 磁感应强度102
11.2.2 毕奥-萨伐尔定律103
11.3 磁场的高斯定理107
11.4 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应用109
11.4.1 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109
11.4.2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111
11.5 磁场中的磁介质112
11.5.1 磁介质的磁化112
11.5.2 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114
11.6 磁场对运动电荷及电流的作用115
11.6.1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伦兹力115
11.6.2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力121
11.6.3 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122
11.6.4 磁力的功123
11.6.5 磁力的应用124
习题125
第12章 电磁感应130
12.1 电磁感应定律130
12.1.1 电磁感应现象130
12.1.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30
12.2 动生电动势132
12.3 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134
12.4 自感和互感137
12.4.1 自感和自感系数137
12.4.2 互感和互感系数139
12.5 磁场能量140
12.5.1 自感磁能140
12.5.2 磁场能量140
12.6 位移电流142
12.7 麦克斯韦方程组及电磁波144
12.7.1 麦克斯韦电磁场基本理论144
12.7.2 电磁波145
专题e 巨磁电阻效应147
专题f 等离子体150
习题153
第13章 量子物理基础156
13.1 经典物理的困难157
13.1.1 黑体辐射157
13.1.2 光电效应159
13.1.3 原子的线状光谱和原子的结构160
13.2 量子论的诞生163
13.2.1 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163
13.2.2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168
13.2.3 康普顿散射170
13.3 玻尔氢原子模型173
13.3.1 玻尔的三个假设173
13.3.2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174
13.3.3 弗兰克-赫兹实验176
13.3.4 对应性原理179
13.4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82
13.4.1 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假设182
13.4.2 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验证183
13.5 波函数 不确定关系186
13.5.1 波函数186
13.5.2 波函数的统计诠释187
13.5.3 粒子的力学量的平均值191
13.5.4 不确定关系194
13.5.5 不确定关系的物理意义196
13.6 薛定谔方程及其应用197
13.6.1 薛定谔方程198
13.6.2 薛定谔方程的简单应用200
13.7 氢原子结构208
13.7.1 氢原子中电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208
13.7.2 三个量子数及其物理意义209
13.7.3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211
13.8 原子的壳层结构213
13.8.1 自旋213
13.8.2 元素周期表217
专题g 量子光学220
习题223
第14章 固体物理简介228
14.1 晶体结构228
14.2 晶体的结合231
14.3 晶体的能带及其应用233
14.3.1 固体能带233
14.3.2 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能带论解释235
14.3.3 半导体pn结237
14.4 超导电性239
14.4.1 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征239
14.4.2 超导的基本理论240
14.4.3 高温超导241
14.4.4 超导体的应用241
习题242
参考文献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