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但是,在基督教的早期,复活曾经是一个缺失的意象。这是为什么?如何理解复活教义的这段空档期?
沿着对这一问题环环相扣的追问,我们将走进早期西方基督教波澜壮阔的思想史画面,看到接近真相的思想史脉络。
中译本序言
何谓身体?不同文化对身体有不同的理解。如本书所示,每种文化传统都涉及身体概念,而人们的身体观念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发展。就以色列民族而言,犹太人甚至把本传统当中的身体、死亡与生命观念完全翻转过来。从最早的犹太文献来看,生命与身体是同义词,当身体死亡时生命也终结。由于受到来自东方的亚洲思想、实践与信仰的影响,犹太人开始相信一种连续的死后生命。他们最先采纳了灵魂的观念,即相信身体中有某物被称为灵魂,灵魂在人死后可以继续存活。后来又叠加新的观念,即灵魂本身不但不死,而且还能够跟一个复活的身体合为一体。有些人认为复活的身体是一个更新了的天使般的或超物质的实体;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复活的身体有着跟死前一样或相似的鲜活的物质特征;还有一些人甚至认为灵魂可以从一个身体移居到另一个身体。不过,从我们所知道的考古证据及文献资料来看,这些相互冲突的观念存在于以色列人当中,其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拿撒勒的耶稣的门徒与追随者。尽管在学界这已是广为人知的史实,但鲜有学者撰文解释早期基督教文献呈现的身体、生命及死亡观念的多样性。很多人过于仓促地接受了保罗书信与《新约》福音书所表达的观点,这些经文讲述末日的死者复活,也讲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之后复活的故事。然而,不只是《新约》中的文本,还有很多别的保留下来的基督教头四百年文献与证据表明,正如犹太人对身体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基督徒的复活观念也不断分化且呈现多种样态。
本书基于公元后两百到三百年间的主要文献来考察这些观念之间的差异并设法对此做出解释。基督复活被视为人类在末日复活的基础,这个在当今基督教世界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显然来自保罗。由保罗倡导的复活教义也被一些福音书作家采纳。但复活是典型的犹太观念,亦即法利赛人保罗的标记。在使徒保罗时代,犹太人当中只有法利赛人提倡复活信仰,而法利赛人在当时被视为犹太人当中的现代派,而且是被相对边缘化的一个群体,其社会地位不及撒都该人以及其他一些不相信死后生命及身体复活的族群。许多基督徒显然来自非法利赛传统,这些人并不认同保罗的生死观,对耶稣受难的理解也与保罗不尽相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基督复活,而是如何面对这样一个难堪的事实:他们所爱戴的导师、他们的拉比拿撒勒的耶稣没有像一位英雄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被他自己的犹太宗教领袖与罗马统治者合伙杀害。
这些人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会参照替犹太传统中的替罪羊或逾越节羔羊来解释十字架与耶稣受难,视耶稣为先知与导师。在他们眼里,耶稣是宗教与政治的牺牲品,他被无辜地杀戮。耶稣受难同时也被理解为拯救其追随者、拯救整个犹太人的国度乃至全人类的宇宙事件,实属灵性净化行为。
研读这些早期基督教文本会发现,当时存在着许多种不同的信仰,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类:一类受保罗影响聚焦于基督复活;另一类受非保罗作家影响对耶稣受难作献祭式解读。直到到三世纪之后,复活信仰才进入更大的基督教团体。在这之前,对耶稣基督复活的声明只出现在与保罗传统有明显关联的文本中。任何时候只要保罗的名字被提及、引用或讨论,就很有可能在该文本中找到与基督复活相关的内容。在公元一至二世纪的早期基督教文献中,但凡不显示高度依赖保罗思想的文本,都不会提及耶稣基督复活,但是会提供对耶稣受难及其拯救意义的其他解释。从早期基督教历史可以看出,基督复活这个问题的热度远远比不上在当时被热烈讨论的其他议题,比如道成肉身的教义、把先于存在的基督等同于上帝之子的信仰等。
仔细研究头两个世纪的早期基督教文献还会发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资料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文献的成书时间有待重新勘定,以往的观点并不完全可靠。比如说,现在公认的构成《新约》核心的四本所谓的福音书,写于二世纪中叶而不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一世纪末,这四本福音书经过三世纪才成为最重要的基督教文献。虽然这个提法引起很大争议,但我还没有发现一个实质性的讨论能够证明这些福音书写于更早的年代,支持这个理论的证据很多,现在又被最近的《新约》研究进一步坐实,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新约》中的福音书基于基督教思想史上的第一本福音书,也就是公元144年前后由马克安撰写的福音书。这位商人、船主、学者与教师生活在西亚(今天的土耳其北部),但他在公元132135年犹太人反对罗马统治的大叛乱之后来到了意大利的罗马。马克安在罗马建立了自己的课堂,同时着手撰写福音书,他把保罗的书信集结起来合成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基督徒的新约。
在这个基础之上,其他学者写了他们的福音书并且拓宽了马克安的新约,把它变成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基督徒的新约。正是马克安这位保罗思想的追随者以基督复活为其福音书的历史叙事收尾,由此为基督徒的复活信仰奠定基础。
这项研究表明:东方与西方思想原本没有固定的分界线;几大世界宗教均起源于亚洲大陆,今天的西方宗教事实上浸透着东方的实践、信仰及思想。当然,不同的文化发展轨迹不尽相同,就像通过本研究能够看到的那样,即便在同一传统当中也会发生观念更新与突变,基督教与其他传统互动也受其他传统影响,其分化与演变往往超出预期的范围,以至于今天大家认可的核心教义如基督复活在此前还不是基督教传统的一部分,还没能进入早期基督教信仰体系。传统与宗教从来都不是稳定不变的,就像地球上的每样东西都在各自的生命时段成长变化一样,文化、宗教与传统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
作者马克斯·文森(MarkusVinzent)是伦敦国王学院(KingsCollegeLondon)神学历史教授,主要从事早期基督教、启蒙、现代神学研究,主持牛津大学教父研究国际学会,同时担任埃克哈特研究学刊编辑,著有《无执之道:埃克哈特研究》等。
译者郑淑红,伦敦国王学院神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师,特聘副研究员,译有《无执之道:埃克哈特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