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128 元
丛书名: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特别重大课题《绍兴历史文化系列研究》子课题
- 作者:吴民祥 著
- 出版时间:2018/10/1
- ISBN:9787520329705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529
- 页码:49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环坐而听:绍兴教育史》以绍兴教育历史发展的时间为“经”,以越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为“纬”,围绕“生聚与教训”“统一与融合”“规制与机遇”“禁锢与创新”“学术在野”“变局与应对”六个专题,揭示绍兴教育发展的轨道、特征。
越文化发展关键期与绍兴教育史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方面,越文化的个性特质型塑了绍兴教育的区域面貌;另一方面,绍兴教育通过人才养成,积极传播、弘扬、创新越文化,特别是一批“思想异端”的出现,造就了越文化的辉煌,成就了绍兴教育对中国教育史的独特贡献。
绍兴历史文化是拥有2500多年完整城市史的绍兴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20年前,著名学者钟敬文曾深情写道,绍兴,是幅员广阔的祖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它牵系着许多知识分子的心”(《绍兴百俗图赞》序,1997)。季羡林更包举而言,“绍兴大名垂宇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建国首先必须重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在这方面,绍兴古今人物都有一些贡献。此外,更必须有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绍兴这方面也创造了中华民族的骄傲”(《绍兴百镇图赞》序,1997)。在更早出版的《浙江十大文化名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合撰该著的我省著名学者蒋祖怡、沈善洪、王凤贤还将出自传统绍兴地区的王充、陆游、王阳明、黄宗羲、蔡元培、鲁迅六人列入浙江十大文化名人之中,绍兴文化名人竟占了浙江全省的一半以上。2000年竣工的北京中华世纪坛,根据长期以来的社会共识,用青铜铸造了40尊中华文化名人像,其中王羲之、蔡元培、鲁迅、马寅初4尊都来自绍兴地区。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谈到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的25位“思想大家”中有4位(王充、王守仁、黄宗羲、鲁迅),百年来开创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9位“名家大师”中有2位(范文澜、马寅初)来自传统绍兴地区。这些都足以说明,绍兴历史文化是浙江文化的根脉所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绍兴历史文化的研究,已经走过两千多年历程,积累下丰厚的学术资源。
毕生研究绍兴历史文化、本身也是当代越地杰出文化名人的陈桥驿先生,曾梳理绍兴历史文化的研究史并指出,对绍兴历史文化比较自觉的研究始于东汉初,“唯一一种由先秦越地越人写作的是《越绝书》,此书经过东汉初人的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价值甚高。此外,东汉初人研究越文化的著作还有《吴越春秋》和《论衡》,也都有重要价值。东汉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越文化的研究者和成果很少。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若干学者以新的思维和方法研究越文化,其中顾颉刚的研究成果具有创见。最近20年来,越文化研究出现高潮,许多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越文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2004)o这主要是基于本土学者的比较简略的考察。将视野放开一点可以看到,西汉早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从史学角度建构汉代大一统国家意识文化时,就对绍兴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史记·太史公自序》《越王勾践世家》《货殖列传》及《夏本纪》,就对绍兴人民的精神图腾大禹及绍兴历史文化的灿烂开篇——越国时期的重大军政、经济和文化建树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述。他旗帜鲜明地赞美:“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司马迁十分精准地挖掘出绍兴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两大要件——事功精神和爱国传统,至今仍有启迪价值。两汉以后,六朝时期越国故地的土族文化精英出于在南下北方士人面前张扬本土文化的需要,通过撰写大量地志著作,成为绍兴历史文化研究新的主力。唐、宋、元、明、清各代,绍兴历史文化其实也都有相当一批热心的研究者。正是基于这些丰厚的积累,进入20世纪,人们才看到一系列“亮眼”的动作,如1910年12月20日,鲁迅致信好友许寿裳,以“开拓越学,俾其曼衍,至于无疆”共勉;并身体力行,花费相当大的心血整理《会稽郡故书》等绍兴历史文化文献。
吴民祥,男,安徽贵池人。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历史文化等教研工作;曾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多项,出版专著多部,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导论
第一章 生聚与教训:於越先民的教育
第一节 於越先民的教育
第二节 “生聚”与“教训”:越地教育精神的凝练
第二章 统一与融合:秦汉六朝时期的绍兴教育
第一节 秦汉大一统与绍兴教育的“国家化
第二节 “疾虚妄,辨是非”: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家国互构:士族兴起与绍兴门第家学的兴盛
第四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佛教教育
第三章 规制与机遇:隋唐宋元时期的绍兴教育
第一节 国家教育制度规训下的州县学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与绍兴教育
第三节 南宋越文化与绍兴教育的互动
第四节 蒙学与社会教化
第四章 禁锢与创新:明至清中叶的绍兴教育
第一节 科举与府县儒学
第二节 阳明“心学”与浙东“王学”及其教育活动
第三节 乡村教化:社学、义塾与族学
第四节 教育思想的创新:王学·实学·史学
第五章 学术在野:绍兴书院与越地学风
第一节 绍兴书院的流变
第二节 绍兴书院的特征
第三节 学派与书院的互动
第六章 变局与应对:近代绍兴教育
第一节 外来挑战:近代绍兴的教会教育
第二节 新教育的创生与发展
第三节 求新知于世界:近代绍兴的留学生
第四节 由革命到启蒙:近代绍兴教育家的教育
思想与实践
结语 文化重心与教育中心
——人才分布视野中的绍兴教育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