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科幻》(给孩子系列11)由《三体》作者刘慈欣、韩松选编,收入中国及世界著名科幻作家经典短篇作品。其中所选作品侧重于描述科技创造新世界,在表现科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将科学知识转化为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书中充满科幻的诗意,展现广阔宏伟的科幻世界,旨在引领孩子们走进科技想象的圣殿,让人生和未来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给孩子系列:
《给孩子的诗》(给孩子系列01)
《给孩子的散文》(给孩子系列02)
《给孩子的古诗词》(给孩子系列03)
《给孩子的动物寓言》(给孩子系列04)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给孩子系列05)
《给孩子的故事》(给孩子系列06)
《给孩子的音乐》(给孩子系列07)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给孩子系列08)
《给孩子的书法》(给孩子系列09)
《给孩子的生命简史》(给孩子系列10)
《给孩子的科幻》(给孩子系列11)
《给孩子:大家的博雅启蒙课》(给孩子系列第1辑1-10册)
序一 带孩子们进入科幻世界
在传统的阅读中,孩子们接触比较多的幻想文学应该是童话,但童话的幻想是注定要破灭的幻想,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童话破灭的过程,我们在成长的岁月中渐渐明白,动物不会说话,植物没有灵魂,石头和河流也不会有生命。但科幻却不同,科学幻想走着一条与童话幻想相反的路,如果孩子们读过科幻,随着他们的成长,科学幻想不会破灭,反而变得越来越真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想象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比如给孩子们推荐最多的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其中的幻想已经大多变为现实。所以,科幻小说会以与童话完全不同的方式,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思想可能渐渐僵化,这与身体里的血管硬化一样,将构成最大的人生危机。思想僵化有多种表现,其中最本质的是对现实和未来的认识:认为现实只有一种可能,眼前的世界是顺理成章的存在,就该是这个样子;未来也只有一种,从现实直线推导出去就能看到未来。而科幻小说能够避免这种僵化,它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到,世界其实具有多种,甚至是无限的可能性。首先,现实世界远不止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些,广阔的宇宙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现实和形态各异的世界;未来也同样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未来并不是由现实线性推导出来的,科技的发展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突变,进而产生难以想象的未来,科幻小说只是描述了这众多可能性中的一小部分。这种科幻的思维方式使孩子们的世界观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创新成为思维的常态。
作为编者之一,我为这本选集所选的科幻小说,侧重于描述科技创造新世界的作品。以往有一种误解,认为科幻小说中的科技内容可能构成小读者的阅读障碍,有时候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另一方面,由于孩子们的思想未受到成人的种种僵化经验和教条的束缚,反而更容易接受一些有悖于常识的科学理论,而超越常识正是现代前沿科学的一大特点。这就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越是现代的和前沿的科学理论,如量子力学中微观世界的诡异现象等,孩子们反而比成人更容易接受。在这里,关键在于科幻作品如何表现科学内容,如何把科学知识转化为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我感觉自己所选的作品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
给孩子系列的主编是北岛,他是一位诗人,而这本给孩子看的科幻书也充满了诗意,这种科幻的诗意不同于传统的诗意,它更加广阔宏伟,有许多全新的来自科幻想象的美和意境。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孩子们走进科幻世界,给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刘慈欣
2018年8月8日
序二 比别人多拥有一个世界
我是一个科幻作家,科幻作家本质上是儿童,因为他们老在琢磨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总是在异想天开。我最早看科幻时,也是一个儿童,那时还在上小学。科幻给我带来了神奇感,开启了想象力的大门,使我看到,除了课堂上的书本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这种体验我一直保留至今,让我对万物始终有好奇感和新鲜感,这帮助我生活得更自在。
我写的科幻小说,包括得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儿童科幻,我能举出的便有《红色海洋》《火星照耀美国》《看的恐惧》《暗室》《沙漠古船》《本影锥下的初潮》等,主人公都是孩子。我觉得,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一段时间,是由科幻相伴的,这样他才不会乏味,也不会孤独,而且,他能比别人多拥有一个世界,比别人多用一双眼睛来观察人生,这既有趣又有用。
我也听说了一种情况,就是在美国,许多的大企业家、大科学家、大发明家,他们也是从儿童时代,就受到科幻的吸引,从而萌生了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想法,并决意把科幻中描写的那些奇思妙想变为现实。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有那么多发明创造的一个原因。或许是科幻,从小就打开了他们的视野,刺激了他们大脑的发育。现在,这样的事情也逐渐在中国发生,一些互联网大公司的负责人都是科幻迷。另外,科幻小说也被收入了中国的中小学课本,进入了大中小学的考试题。
2018 年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诞生两百周年。北岛先生要编一本给孩子的科幻,邀请刘慈欣和我具体负责编选。我们根据一些原则,来寻找这些作品。首先,它们都在科幻史上具有地标性意义,已经被许多人视为经典,反复诵读,从中获得无穷的灵感,并滋生新的智慧。其次,不仅仅收录中国人写的,还收录国外大师的,以让读者看到,东西方的科幻,如何在不同的路径、方向上,铺陈了我们共同的想象盛宴。第三,我们没有特意寻找那些所谓孩子适合看的,因为凭我们的经验,科幻这个词,本身就等同于年轻和梦想,代表了人类这个物种目前正在经历的童年时代。我们接受它,就是肯定我们自己,从而树立起对当下及未来的信心。
韩松
2018年7月27日
刘慈欣,著名科幻作家,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阳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5年凭借科幻小说《三体》第一部获得世界科幻小说最高奖项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该奖项迄今为止唯一一次颁发给非英语获奖者。2017年凭借《三体3:死神永生》获得世界级科幻奖轨迹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其在中国销售量总计超过100万册,并被翻译成英语版、德语版、西班牙语版、土耳其语版、匈牙利语版、泰语版、波兰语版等十几个语种,热销全球。
韩松,著名科幻作家,被列入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中国军队》杂志编委。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曾组织和撰写大量报道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新闻与报告文学。
发表小说超过百余篇,代表作品有《红色海洋》、《宇宙墓碑》、《地铁》、《驱魔》等。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被译为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挪威文、日文等多个语言,介绍给全球科幻读者。多次在海内外获得大奖,包括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等,并被美国《新闻周刊》、《轨迹》、《洛杉矶时报》、英国《基地》、新华社、澎湃新闻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媒体专文报道。
作为中国科幻的两位代表性作家之一,韩松代表中国科幻中人文与反思的一面。与硬科幻作家刘慈欣共同构成中国科幻的两极,在中国科幻界拥有绝大的影响力。